是否有一种已经达到瓶颈,光靠努力已经无法取得长足的进步?
是否总是有一种感觉,长期的努力却不如别人短期的突击有效?
是否有一种无力感,让你长时间无法对学习产生真正的兴趣?
如果你在学习中碰到了以上任何一种问题,很有可能,你已经遇到了瓶颈,而这样的瓶颈光靠自己的努力难以克服,甚至长期努力收效甚微让你看不到希望。用一个新名词来形容的话,就是你已经遇到了“知见障”,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如何克服学习过程中的“知见障”?近十年来,我已经顺利帮助上百位学生克服了这一障碍,看似神奇的背后,实际并没有特殊的技巧,只是我运用了基本的“常识”——思维模型。
模型一:幂次定律
我们的学习,都并不是遵循线性增长,因此,我们并不是付出越多,收获越大——事实上,学习曲线更多地遵循“幂次曲线”的规律,在一开始,我们的努力并不会引起高速的增长,仅仅只能有缓慢的一点提升,如果此时我们放弃,那么一切归零;如果我们坚持不懈,持续付出,就可以突破临界点,获得高速突破,指数级的爆发式成长就可以实现。我们的成绩往往不取决于我们努力了多少,而取决于我们突破了多少“临界点”。
知道幂次定律的意义在哪里?在于我们能够学会忍受长时间进境缓慢的时期,给予我们继续努力的希望——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的学习就像烧水,我们刚开始热情很高,好不容易将水加热到五十度,结果就因为看不到将水烧开的希望而放弃,烧开的水凉下来,等到发现自己的学习效果不好,想要再次努力的时候,就会发现又要从头开始,结果反反复复,一直不能顺利地烧开水。
模型二: 乔哈里视窗
乔哈里视窗是乔瑟夫和哈里1969年提出的沟通解决方案,我们将人与人的沟通分为隐秘区,开放区,未知区和盲目区。有的时候我们学习的时候,往往容易陷入一种困境:为什么同样的老师上课,为什么有些人可以很好地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不能顺利吸收,甚至进度缓慢?我们往往归因于学生个人的问题。
事实上学生的理解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个人的认知水平,为什么听不懂老师讲的课程呢?很有可能是因为他的大脑中缺少了某些知识,这些知识老师往往默认他已经掌握了。
比如我曾经有一位高一完全没有听过课程的学生,他无论多么努力,也无法学会工业流程题做题技巧的原因,是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方程式书写的基本原则,无法推理产物,连基本的理解题目都做不到,更遑论去记背技巧了,这个时候我们让他去努力刷题最终的结果一定是让他对化学充满挫败感。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很简单,就是让他学习必要的基础知识,让他的学会化学“语言”和基本常识,就能顺利听懂老师讲的课程,就好像英语当中要听懂讲话就要先学会短语一样。我们要随时确保学生和我们沟通的时候,处于“开放区”,即我们知道的,他们同样也知道,否则任何沟通都是低效的。
如果一名学生长期苦于听不懂材料,更好的方法往往是去阅读更加基础的教材,不断巩固基础之后再去挑战更高的难度,这往往也是突破瓶颈的不二捷径——看似走了弯路,实则慢即是快。
模型三:成长-反馈激励
我们为什么往往减肥过程中难以坚持?我们的大脑往往耽于享乐,习惯短期的刺激和目标实现,却往往对于长期的益处视而不见,因此我们不能让学习变成一件让人感到绝望的马拉松,而是要让自己感到学习过程如同趣味赛跑一样有趣,而区别两者的往往是我们能否在其中获得成长反馈。
如果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有人告诉我们行为的好坏,不断地帮助我们修正直到达成目标,那么我们一定会少走很多弯路——如同我们练习足球遇到一位好教练一样,制定科学的练习规划一定可以帮助尽可能少地受伤,获得更好的成绩。好教练的优势,是不断地给你反馈,和鼓励,让你一步一步走过自己想象不到的距离。
对于很多遇到瓶颈的孩子们而言,适度给予他们鼓励,让他们不断看到自己进步的过程,是他们突破瓶颈期的关键,我们必须告诉他们,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的困境,并且现在的努力即使看不到结果,将来也会以另一种方式呈现,我们要做的,就是付出,并耐心地等待,如同古人说的那样,“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我曾经给我教授的孩子们制作过勋章和奖杯,告诉他们我这里会有成就系统,在他们毕业的时候,会将他们的“记录”保留在案并交给后进的学生,他们往往对创下记录留下自己名字有着超乎想象的狂热。他们每完成我规定的模块,都会有最及时的反馈和奖励给到他们——甚至不需要钱,及时的话语比金钱有力的多。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我们采取哪一种方法,我们都必须及时扭转脑子当中那些及其错误的认知和偏见,“化学就是靠背”,“我根本不擅长学习,比起这个,我更擅长那个”或者“他不做作业可以考好,我也可以”,这些错误的想法只会让我们纠结于陷入困境的原因,而不是如何解决问题,想要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弄明白学习的规律,并且尊重它。
唯有尊重底层逻辑,运用“常识”,才是解决“知见障”的不二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