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一直在翻《诗经》的一些篇章,关于久远年代,先周民族的一些诗,《大雅》里有五篇,历来被认为是周民族的史诗。
这五篇是《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生民》:叙述的是周始祖后稷的诞生,发明农业,定居邰地以及开创祭礼的事迹。
《公刘》:叙述周部落首领公刘率领周人自邰迁移至豳地,初步定居并发展农业,为周代的开国历史。
《绵》叙述古公亶父率领周人自豳地迁往岐山之南的周原,营建政治机构,创业兴国,以及文王姬昌的开国历史。
《皇矣》:歌颂周文王之祖太王,其伯台伯,其父王季之德,以及叙述周文王伐密伐崇,克敌制胜的武功。
《大明》:叙述周文王,武王从开国到灭商的历史。
在整理这五篇诗作的读音和释义,以及翻阅各种资料的时候,常常会思考一个问题,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我们的祖先,我们这一个民族的祖先,究竟有多么久远的历史,历经过多少灾难和屈辱,有多少的宝藏和文物散失在外。……
如今的世界仿佛一个地球村,我们几乎可以自由地迅速地走向世界的各个角落,那么我们是否会思考,作为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我们,除了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之外,还需要做些什么,怎么做……
2.
关于这五首诗篇,一直迟迟未动笔,实在因为不知如何表达内心想说的。想说的太多,落笔成文却不着边际,且空泛无力,几次搁笔停滞,如鲠在喉。
忽然热泪,是在观赏皮克斯的动画新片《寻梦环游记》之时。
在影片开头,人们准备亡灵节的画面热闹又温暖,仿佛是要庆祝盛大的节日,铺满大街小巷鲜艳的万寿菊,还有广场上的节目表演,倒像是小时候过年的那种气氛,热闹又欢快。
原来,墨西哥的亡灵节是全家团聚、庆祝生命、悼念逝去亲友的节日,必备的祭祀物品之一就是万寿菊。他们认为万寿菊强烈的香味、鲜美的颜色能指引逝者的灵魂回到家里。
电影里,墨西哥人过亡灵节的方式是积极和欢乐的。死亡对于生者来说是活下来的一场狂欢。“能活着已是爱”,这是我在观影时再次想起的一句话。很久之前看到这句话时就感触很深,这是对活着的人最简单也最深刻的鼓舞与提醒。
影片里,小男孩米格,在他追寻梦想的道路上,意外来到了死后世界。当他看到猪皮哥的“终极死亡”后,恍然大悟,原来家人那么重视对先人的缅怀,在亡灵节这一天,会将逝者的照片供奉在神龛上,准备好先人曾经最喜欢的食物,地上铺满万寿菊花瓣,以迎接他们的到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记住他们,是为了不会忘却的纪念。
这一幕让我想起小时候的清明节,大人们带我们去墓地扫墓,送花撒花,摆酒撒酒,跪地磕头,小孩子只是照做,不明所以,没有悲伤,更别说喜悦。笑是不能笑的,有时候还傻傻地板着脸,好奇却不敢问,没有人能够回答人死了会去哪里。
还好,在女儿正值好奇的年龄段,我和她一起学习了死亡和纪念的功课。电影前半段热闹吵杂,后半段我是笑着流着眼泪看的。
米格带领观者慢慢领悟到,人们对死亡不再恐惧,真正的恐惧是从亲人的忘却中来。因为亡灵之所以还存在,是他们一直存在于在世的亲朋好友的记忆中,只有当这些记忆都消失了,一切才会真正的消失。那才是真正的死亡,是“终极死亡”。
正因为有爱和纪念,感恩和传承,小到一个家族才得以延续,大到一个民族才得以兴旺。
由此,我想我有点明白,为何《诗经·周颂》里有那么多的篇章是祭祀先王,诚惶诚恐地向先祖神灵祈求福佑。有先人的开创基业,才有后辈的安居乐业。有祖先们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才有绵延的子孙,广阔的土地和江山。
3.
矫情如我,此刻想起诗人艾青在1938年写的一首诗《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曾经,语文老师特别为我们朗读过这首诗,她是含着泪读的,读完后说了一句话:孩子们,要好好读书,别辜负了父母的期望。
文字会让你落泪,读这样的诗句会让你心有所动,忽然泪盈于睫。不是年纪见长愈坚强,而是越长大心会变得柔软善感,越懂得一切的一切都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
观影回来,再翻《诗经》,读着这些佶屈聱牙的字句,一遍一遍过后,会感受到一种令人动容的情意和美感。
其实这些文字并没有消失,文字里的诗意也未曾泯灭,诗句里的情愫便是你我的情愫,只是大都未有清醒的觉知。现世的我们只顾向前,淡漠了最初的本源。感动的是每当特别的日子,总会有人记得,有人提起,不要忘记我们脚下的沃土,以及久远的历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4.
因为《寻梦环游记》这部电影,这几天看到很多文章里有说到,我们这个民族文化里害怕谈论死亡,或许是,因为从小到大的教育里,大人们也对死亡这个话题讳莫如深。每年的清明节基本是阴雨连绵,中元节下元节之类的缅怀祈福节日也很少人知道,冬月里是感恩的季节,我们也无从知晓。城市里的我们感受到的气氛,是西方的感恩节,万圣节,圣诞节。
是我们向外看得太多,忘记了回家的路。
所幸,观影回来,我还有书愿意去翻阅,找寻我们这个民族文化里对于死亡探讨的意义。其实这个问题之前很多人也在提问,我始终不知如何回应,觉得这个问题复杂又深刻,我等资质粗浅始终无法给出答案。
在最近的日子里,读《诗经》和《论语》的过程中,有种体会,其实先哲们并不是回避害怕讨论死亡这个话题,是没有必要,更无需讨论。
《论语》里,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好好活着做人做事就好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做人做事达到这样的修养境界,才不枉一生,死去何所道?不过是“托体同山阿”罢了。
缅怀祖先,“祭神如神在。”每一个人,无论多么渺小,也都有一个来处。那里是回不去的家园,是忘不了的故国,是切不断的历史,是抹不掉的文化。
这样的文化里,怎么会害怕死亡,人这一辈子都是向死而生,哪有例外。只是如今的我们忙忙碌碌,熙来攘往的,一时迷了路,忘记了祖先的教诲。
所以祭奠的心是要有的,为了更好的传承,请以虔诚的心重拾一本经典即可。向前走了那么远,归来的路可曾记得,为了更好的出发,请静下心来读一本经典就好。
记得,这是爱的最大意义。爱,是记得。爱是永不止息。
365天极限挑战训练营 第2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