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7.24 佳豫
《爱之不以道,则足以害之》(解读论语第159天)
日经第464篇(先进第十一)
经典原文: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颜渊死了,孔子的学生们想要隆重地安葬他。孔子说:“不能这样做。”学生们仍然隆重地安葬了他。孔子说:“颜回把我当父亲一样看待,我却不能把他当亲生儿子一样看待。这不是我的过错,是那些学生们干的呀。”
曾子去逝前,门人要给他换衣服,曾子看了一下说不换了,他的门人非要换,这时他的儿子说不要换了。
曾子笑了一下说,还是有懂礼节的,因为门人拿过来的衣服是官制的服装,而曾子是没有做过那个官位的,不能穿那个衣服。
前面也有讲过,孔子有一次病重快不行了,子路就让弟子们扮演成孔子的家臣练习做彩排。孔子知道后就说子路造假,骗谁呢,不是自欺欺人么。表明了孔子对原则的掌握是一丝不苟的。
孔子所讲的礼节非常注重名符实,如天子、诸侯、士大夫、庶民,这些都是有等级之分的,都有相对应的职责、衣服、日常饮食、葬礼,用多大的棺,多大的椁,在古代都是有讲究的。
周礼的定位就是要以名符实来定,如果没有做过大夫这个官,却按大夫这个礼来葬,就是悖礼,属于僭越礼节。
孟子给他母亲办葬礼的时候用的材料好了一点,有人就去跟鲁平公讲孟子不懂礼节,说他给母亲办的葬礼太好了。
后来有人替他不平:孟子给他母亲办葬礼,既没有用诸侯的礼节,也没有用上大夫的礼节,他只是按照他应有的名,应有的职位去办的,只是好一点而已。
所以,这里的厚葬之,不是钱的问题,而是礼的问题。
没有实容必有虚荣,就像现在,很多人都会印名片,这上面的抬头大多都是虚假的,名不符实。有时候只是一个皮包公司,就自己一个光杆司令,也会印上某某总,某某董。
人类对于名利的向往始终没有解脱过,颜回并不是士大夫,只是一个庶民,也就是平民老百姓,按照周礼不应该给予厚葬,只能按照庶人的葬礼来进行,再加上颜回家里比较穷,厚葬不合他的家境。虽然孔子不许,但是颜路还是给予厚葬之。
颜回的父亲颜路也是孔子的弟子,就像现在道禾一样,孩子和家长都上过同一个老师的课一样。
颜回的一生都是克己复礼的,如果在他去逝之后,在葬礼上违背了礼节,这不是颜回的本意。所以,孔子这里的不可,既是自己的意思,也是颜回的意思,他们要保住这个礼。
颜回把孔子看作是自己的父亲一样,师徒如父子,真正是师徒之间是该心心相印才对。
但是毕竟颜回不是孔子的儿子,这个葬礼是由父亲颜路来做主,所以孔子虽然觉得不妥,但是颜路太过执着,一意孤行,孔子也没有办法阻止。
凡事有阴就有阳,礼节属于阳,它背后的束缚就是阴。这种礼节确实会把人束缚在一个框架里面,同时这个观念又能保障社会的秩序。
《礼记》里面有讲到:子游问丧具,孔子答以“称家之有无”。
子游是孔子的弟子,有一天向夫子请问:丧礼里面用的这些器具、用品。孔子就回答说要:称家之有无。
《弟子规》里有道:上循分,下称家。
就是如果家里比较富有的,可以在丧礼的用品上稍微用的好一点,但也不能够违礼厚葬;如果是家里面比较贫穷的还用厚葬之礼,就既不符合家境,也违背了礼。
颜回家里很穷,又没有做过官,所以厚葬不合礼,孔子就不许可。
孔子爱自己的弟子,是爱之以德,不是爱之以情,是一种理智的爱。
爱之不以道,则足以害之。如果是以情来论,孔子当然最疼颜回,厚葬他当然许可,可是却会让颜回落个违礼的恶名,陷他于不义,这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是让他保存最完好的名节。
以情爱之,那是溺爱,不叫厚待。以礼待人,以德待人才是厚道。
就像现在的孩子都反过来了,没有规矩。宠大的孩子叫宠物,长大后就成废物。受不得挫折,内在力量不够夯实,心灵太过脆弱。
自古以来,人类几乎都是一样的,活在自我执着里面,执着于自己认为对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