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字或日期总是不太敏感,2003年,我或许小学刚毕业,上了初中,生理开始发育,世界开始变化,眼睛开始近视,在愚人节的那天,一个我当时不怎么关心的香港演员从高楼跳下,自杀身亡。后来,每年的愚人节,人们捉弄别人的花样越来越多,但总有一件事情在一如既往且一成不变地进行着,那就是纪念张国荣。
人们为什么会对一个演员的死亡如此重视?以前我的想法是,可能他是个大明星吧。到了现在,当作为明星成为无数艺考生的目标时,一个没什么内涵的偶像剧就能够让一众小鲜肉成为顶级明星的时候,我就越来越意识到“明星”这个词已经不能再同日而语。而这时候,我已经看过了张国荣的电影《霸王别姬》,《阿飞正传》,《胭脂扣》......已经听过了他的歌曲《我》,《风继续吹》,《春夏秋冬》......虽然他人生传奇,但我无意去窥探他的私人生活,不过所有迹象都说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张国荣的存在,对于这个世界是美好的。知道了这个事实,我对他的死又不再可惜了,因为万物的变化总也逃不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作用,破碎的玻璃杯不会重新聚拢恢复,绚丽的烟花不会逆转自己稍纵即逝的命运,这个世界,也的确是变得越来越糟了。
同为处女座的自己大概多多少少会理解张国荣在这个世界里的格格不入,但地面上的血迹总是红的刺眼也刺心。有时候我会妄想,他要是死在海洋里或许会更好些。
死在海洋,就像《碧海连天》里的潜水员杰克一样,就像《海上钢琴师》里的1900一样,即便不能,也可以像《那年夏天,宁静的海》里的冲浪聋哑青年一样,消失在海里,就算是个意外,也是有了一个可以让人寄托想象的归宿。试想一下,如果当年新闻里的声音是:演员张国荣不幸落海,原因不明,下落不明。如果是那样,或许我们到现在还会盼望着哪一天传奇的他能突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给我们带来一个突然的惊喜。然后我们等啊等,渐渐忘了他的死,也忘了这个演员,只记得始终有一个事情我们在期盼着,我们毕业,工作,结婚,生子,老去,在死之前虽然自己已经忘了期盼的内容,但这个模糊的期盼总能给我们不完美的人生带来一点安慰。
海洋是喜欢张国荣这种人的。他和《碧海蓝天》,《海上钢琴师》,《那年夏天,宁静的海》里的男主角很像,纯粹得近乎偏执,善良得近乎自虐。潜水员杰克把海豚当做亲人,把海洋当做自己的归宿,潜水的天赋更让他远离世俗,最终他与世界告别游向了海洋深处。1900在海上出生,在海上成长,在海上生活,他和他的钢琴在海上经历着一切喜怒哀乐。结局中,他再也离不开那艘轮船,在六吨半炸药的烟火中,与自己的世界一同回到了海洋里。聋哑青年茂在垃圾堆里捡到了一个破旧的冲浪板,从此他就一头扑进了海洋的蓝里。他经常和同是聋哑人的女友贵子在海滩上坐着,等待着一个好的浪头,他们听不到世俗里的声音,相互间的笑容和海洋一样纯粹,然后茂起身,拿着冲浪板一次一次走向大海,直到再也没有回来。
我想,就算是一辈子生活在内陆的人们也会对海洋有一种亲切的概念。当然,这种概念免不了会受到电视上,书本上,或其他媒介上的信息所影响。但是不管是生活在内陆还是沿海,海洋在人们心中应该是一样的。甚至我会觉得,海洋在那些一生都没见过大海的人们心中会更美。这就像一个疲态的中年人对于童年的美好回忆,虽曾经拥有,但那种美好却遥远得像是存在于另一个世界。几亿年来,我们抹除不掉体内来自几亿年前的海洋DNA,或者那与原始海洋盐度相似的血液便是大海留给我们的印记。血是红色的,海水是蓝色的,红色里有死亡,蓝色有悲伤。
人们摆脱不了死亡,也摆脱不了悲伤。张国荣没有摆脱掉抑郁症。许巍最近比较流行的一句歌词是: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张国荣没有做到的便是苟且于世。也许在另一个平行世界里他会选择活下来,在那个现实里他会是个什么样子呢?
他可能不会再那么完美地要求自己。他可能身材会走样,面容会衰老,可能会和尼古拉斯.凯奇一样为酬劳接一些烂片,离自己的芳华绝代越来越远,离那个不疯魔不成活的演员越来越远,渐渐地,成为娱乐圈里最边缘的过时人物,最终被我们所遗忘。哦,对了,他可能还会接一些时下流行的真人秀节目,那时候没准他的名气还能红火起来,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巅峰时代,然后,生活的斗志被点燃,再次忙碌于各种工作中。NHK有个纪录片叫《金城武的南极探险之旅》,在另一个现实里,或许张国荣也会有类似的拍摄机会吧。他从小是个游泳好手,肯定会对海洋喜爱至极,他可能会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海洋,借着工作的名头好好旅游一番。碧海蓝天,海阔天空,他尽兴又任性,最喜欢对工作人员炫耀自己的游泳技能,身旁的人被他逗得笑出声,在这最美好的时光中,他纵身一跃,跳入大海,欢乐的声音逐渐模糊远去,他继续游,向着那片蓝色继续游。
PS:写到一半,突然听闻又有一位艺人死于抑郁症,虽然“文不对题”,但还是对每一个死亡抱以最大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