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班主任的感慨之一是,学校如果开一门思维的重要性的课,大概使孩子们的成长能少早很多弯路吧!
教育说高尚了,是使孩子获得饱满的人格。说现实了,是使孩子有能力过上正常快乐有意义的生活。学校教育往往注重知识的掌握,家庭教育又太依赖学校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可我们明明可以看到双职工父母的家庭中,父母不是不想陪孩子,而是生活所迫,实在没时间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来引导孩子的成长。
有时望着眼前的00后,会想,我们到底怎么做才能使他们能够不太费力、比较顺利地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过渡为一个有能力的社会人呢?除了具体的学科知识外,他们对交友、对生理、对未来、对梦想等等方面的好奇或者困惑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解决的?问家人、老师、朋友,求助互联网上的陌生人,还是翻看相关书籍、影视资料?
国产青春片,常常不仅脑残并且残酷。青春里遇到的种种问题在这些青春校园片里,都常以非常情绪化的方式来解决。喜欢一个男生就会为他献身,并且从不提前考虑避孕问题、一意外怀孕就肯定是偷摸找不正规医院流产、朋友之间一有误会就是绝交、对待身旁的校园暴凌事件不是充耳不闻就是推波助澜……
我很不理解为什么这类青春片会有市场,也因此很担忧正值同样年纪的学生如果盲目模仿相关情节怎么办?青春的成长必须像程式化的电影里的俗套一样残酷又无用吗?
可是,我想,大多数同学遇到的青春问题是一个又一个非常琐碎、细小、甚至猛然一看不值一提的看似普普通通却又影响青春进程的小事情吧?室友不注意个人卫生,实在忍不了,该怎么合理又不伤情面地解决?学习明明比上个月用功了,为什么进步还是不明显?教室讲台出现了不该有的垃圾,别人都假装没看见,我出手整理会不会被笑话?等等这些小问题的解决其实正是孩子们在寻找或者说锻炼进入社会的能力。合理提出自己的诉求、明白努力也是有质量也需要有耐心、做对的事不受他人影响……不也是每个成熟的社会人必须具备的能力吗?
青春期的事情无小事,往往家长、老师、周边朋友以及自身处理每一件小事的方法和态度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孩子是否能顺利开启自己的成熟的社会人生活。所以,读书时,我常想如果能有一本虽然是写给成人,但对高中生有成长的指导意义的书就好了!
基于此,推荐这本《我不过低配的人生》给孩子们看。一个人成长的过程,用书中的观点来说,就是克服性格缺陷的过程。想解决目前具体的问题和困扰,就得先解决大脑里抽象的问题。如果大脑已经像最新款的手机一样有了最高最好的理念配置,那么未来出现的问题,大脑处理起来会更加从容和智慧。
这本书最重要的一个观点是,无论你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你想争取过更自由的生活,就必须认清和接受现状,打破思维的限制,突破情绪的障碍,平静地思考问题,温和地对待朋友,积极拥抱出现的情况,努力寻找改变的方法。
一切具体的问题,都需要通过抽象思维来指挥,拒绝思考意味着拒绝成长。当一个高中生意识到孩子气的赌气和任性解决不了问题、与家长和老师的沉默或者不说明实情的对抗也解决不了问题、与朋友的相处只靠喋喋不休的无意义的闲聊是难以真正持久时,看看这本书,会发现沟通和倾听,耐心与勇气,坦诚与自重才是真正可以为自己照亮远行之路的明灯。
电影《霸王别姬》里小豆子的师傅说,人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对成长中的遇到困扰的孩子们,这句话同样有用。想成角儿,就得人后受罪,想过得幸福一点儿,就得多读书,多锻炼,多琢磨人性,让自己强大的同时,帮助周围的人也强大起来。
人的成长啊,可不就是自己成全自己?思维对了,智慧到了,青春可以多点儿平凡却耀眼发光的细节,少些狗血又无聊的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