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建立属于你的知识库》:李源
读了这么多书,我一直有个毛病,就是笔记也做了,思维导图也画了,偶尔还能跟朋友说上书中的一些观点,传播下信息,但真的一到自己有需要用上这个领域的知识时,就像突然失忆一样,完全忘记之前自己学过的那些技巧和知识,只能重新手忙脚乱地去找以前的书、上网百度。可这样,我当时花了那么多时间看的书、写的笔记,不是浪费了?
可以说这是没有真正“吸收”书里的知识,还只是“知道”而不是“做到”,你是否也膝盖中枪呢?
所以最近我决定把看过的书都扔掉。
不要误会,并不是自暴自弃,而是,我终于学会最有效的笔记方法、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知识。
以前那种摘抄、思维导图根本不算笔记,以前用文件夹、豆列将笔记书单分类管理,都仅仅是极初级的知识管理而已。直到我听了李源的在线课程,我才发现原来知识管理是这么一回事儿,知识可以这样融到自己生活中。其实他使用的都是很简单普通的工具,比如二进制,六进制,但他活学活用,很厉害。
李源,被贴了很多标签:85后最贵的说书人、最年轻的知识大秘、罗辑思维最早的知识策划人、读书怪才……但他最喜欢的还是大家叫他“读书人李源”,因为大量的阅读,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他的人生。
在李源总结的方法里,主要就讲了一个东西:
知识管理的目的就是提高效能,帮助自己管好知识存量,知道学过了什么,怎么快速在用的时候找到,并且用到自身生活中,同时能输出好位置为新的知识提供空间。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他总结了两类方法,一个是记笔记,一个是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最实在简单的笔记方法
记笔记就是为了提高效能,怎么正确的记笔记呢?只需要记这三个要素:找到这本书的核心论点、分论点、以及你看书过程中自己的心得感想。
在如何做笔记中,其实很简单,就这三点。前两点很像以前学过的阅读理解方法,文章有用总分总的方式建立文章结构,那我们要掌握这本书讲了什么,就去找他的“总”和“分”。
“总”——核心论点
找到核心论点的关键就是了解作者,换句话说,就是先得站在作者的角度看这本书,了解他为什么会写这本书,他想要解决什么问题,反过来了解这本书也是为了将自己变成作者,换位思考。找出书中那句关键的话,或自己凝练出来。
“分”——分论点
作者用了什么关键性的证据去解释他的观点。
最后,看过书要想真正为己所用,还要靠记笔记的最后一个要素:记下自己的感想和启发。并不是摘抄而已,是去记那些让自己"心中一动”的话,去联想这东西对生活有什么影响,计划以后怎么用,最好把它变成一个方法论和心法。
比如李源这个课程,我能化为心法的一句话就是
“当我在生活工作中需要用上什么领域的知识,我就挑一本该领域最牛逼的书放到桌上,随时学习”
或者
“最快学习一个领域知识的方法就是去看头部书籍——那些由头部大师写的书,基础知识永远不过时”。
其实关于如何记笔记这一段,启发了我写小说的思路。
比如找核心观点,不就是挖掘写小说的主题句吗?
找分论点,不就是往里面填充情节和场景剧情吗?
反复出现的关键性证据,不就是在说对关键情节推进很重要的事件,要提前出现,埋好伏笔吗?
反过来运用,这些都是知识点啊!
最接地气的知识体系建立
话题回到知识管理上。
如果学会了这种高效、简单的笔记方式,我们可以开始整理自己的书架,只要记住一个原则:
人类的知识结构是树状的,它不是一个个问题组成的,而是一代代人积累出来的。
一个领域就1-2个大师,领域里延伸出来的观点都是以他们为枝干衍生开来的。划重点,关键就在于只看头部人物,找核心信息。其实关于做笔记也是,注意力是有限的,要看书就取其精华。
只留下每个领域最头部最重要的3个人的书籍,完全可以扔掉或送掉那些非头部书籍了,不用怕自己会忘记书中到底讲了些什么——核心观点都有了,经过自己的话复述出来,已经是自己的了,况且还结合自己的生活,总结出了心法,时刻用着,想忘也忘不了。
至于一些案例,经典的关键性证据已经被我们摘录下来,也可以上网百度,很容易找到,所以,厚重的书籍?可以丢掉了。知识已经在我们的笔记中、我们的生活里。
接下来,我们作为终身学习者,不停地在吸收新的知识,学习新的领域,这么多知识,我们能管得过来吗?
于是,下面就是管好知识存量。
知识存量怎么办?
这里李源运用管理学的里的5个理论来说明。
管理方法也是为了运用到生活,知识是为自己的生活服务的,那自己生活中有什么需要的,都可以将相关分类的知识拿出来使用。
对称式管理法和六进制管理法
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对称式管理法和六进制管理法,说白了就是帮助做决策和节省精力。
在一堆事情里,用”六进制管理法“,也就是说生活中有什么事儿都可以分成六分,围绕某个分类,也放这个品类的知识帮助自己,然后把这六类继续分成两类,用”对称式管理法“从里面再选出各自最重要的2件事,给这两件事排个优先级。
举个例子,结合自己的生活,如果近段时间自己要去管理个团队,有一大堆事儿要做,我从中选择6件这周最重要的,如果6件事可以分类成管理类和沟通类,那选取这两个领域里最有效最重要的两本书,放在自己的桌上,一方面在做着两件事的时候可以用上书中的知识,另一方面就能在边工作边把书看完了。*
这就是结合生活,帮助做决策,保持自己的专注力。
户籍ID和二进制管理法
对我来说,比较迷茫的是,如何管理自己的书籍信息,那这就又有一个方法,给书籍或信息编上“户籍ID”。
还是那句话,知识树的节点是人而不是知识。以作者为维度建立文件夹,然后底下继续建立文件夹,将作者的简介相关信息、看过他的书籍、电子书、在线课程链接等等整理起来。然后,用二进制管理法分类。
什么是二进制管理法,就像是细胞分裂,树状图。
举个例子,我认为自己大学学的是文科,那文学是二进制树干的其中一个分支,另一个分支,我喜欢艺术,那可以以艺术作为另一个分支,接下来,在文学分支下,继续延伸我接触过的知识脉络,延伸感兴趣领域,比如心理学、哲学、广告文案写作、书评、影评写作、编剧等等。艺术那一支,也可以延伸出绘画、摄影、手工艺、服装设计等等。
然后,把刚才那些“户籍ID”文件夹书籍按照这些领域去分类。
这样,我能知道自己现在拥有哪些领域的知识,当想要用的时候可以随取随用,找到自己想要的书、信息、作者信息。
这样我的知识树就一目了然。
拓扑地图
继续进一步,当有了自己的知识树,那是不是就可以跨领域创新了?
没错,把我们的知识树绘制成一个地图,从源头一点点按拓扑方式延伸,直到地图边缘。那每一个临近的拓扑链节点上的领域,看是否能在交叉领域有所突破,或者把两个毫无相关的领域链接起来,经过的地方,就是我们也许可以找方法把他们跨界融合的方法。
不知道这些方法有没有让你豁然开朗?或许你已经在无意识中使用过其中某些方法,知识体系没那么玄乎,只要有意识去总结方法、改进自己运用知识的方式,每个人都能发明出各自的知识体系建立机制。
看书学知识,重在实践。这篇文我也是按照”核心论点“”分论点“”感悟“笔记三要素来写的哦,有找到核心论点吗?很明显。
好了,我要去建立我的书籍”户籍ID“,绘制自己的知识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