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幼儿园课程基础
爱默生——生活就是一连串的课程,而这些课程必须是被生动地理解的。
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课程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基础探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和课程的关系,具体剖析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以帮助学习者对幼儿园课程理论基础有一个多视角的理解和总体的把握。
学习目标
一掌握影响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基础。
二了解各理论基础与幼儿园课程的关系。
三理解各理论基础,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学习用理论分析幼儿园课程实践中的各种现象。
举例,中日美三国教孩子画苹果,结果却不同,中国老师以知识技能为本强调教的过程,日本老师以儿童为主体,强调学习观察美国老师关注个体,强调自由学习。这实质体现了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关系。
基础指的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课程的基础指的是影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基础领域。幼儿园课程基础指的是影响幼儿园课程发展的根基。包括影响幼儿园课程目标的确定,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幼儿园课程组织的实施以及幼儿园课程活动的评价的主要因素。
虞永平教授提出文化引领幼儿园课程的未来这一观点,强调了课程的文化基础,认为我们不仅要关注幼儿园课程理论以及对幼儿园课程理论发展具有支撑性影响的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还要把幼儿园课程相关的团队文化,机构文化,社区文化以及社会文化真正纳入我们的视野,从而加强对文化是如何影响省直制约幼儿园课程发展的关注和研究。
第1节 幼儿园课程的哲学基础
一、哲学与课程的关系
彼得比斯的理解,哲学主要关注两个问题,你指的是什么以及你如何认识?古希腊哲学一词的含义是爱智慧。
哲学帮助教育工作者,从根本上回答为什么会有学校什么科目是有价值的学生怎样学习,使用什么方法和学科内容等问题。哲学提供一种框架式解决广泛问题和任务,诸如确定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组织形式,教学过程,以及在学校和课堂中需要强调的活动和经验。
幼儿园课程虽然注重的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幼儿未来的学习,做好准备并非特别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哲学与幼儿园课程的关系非常紧密。
学者施良方说,所有课程观都与哲学观存在某种联系,离开哲学的基础,学校课程就无法竖立起来。他得出了四点认识,说明哲学与课程这种关系的紧密性,第一,哲学是学校课程观的最根本的基础。第二,哲学中关于认识的来源和知识的性质的特点,对课程理论和实践尤其是课程设计的模式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第三,认识论中有关知识的价值问题的探讨,对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影响一甚大。第四,认识论中有关知识的形式与分类的观点,在学校教育中“折射”为课程的类型和门类,由此可以看出,哲学与课程的关系密切。
二、哲学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
作为幼儿园课程基础之一的哲学,主要解释的是幼儿园课程是什么?如何认识幼儿园课程以及幼儿园课程教什么的问题。柏拉图的理念哲学认为,课程是科学课程,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中心。而普罗达哥拉斯哲学对知识的看法则是,知识是能动的,不断变化的,使人们努力的结果。
(一)传统哲学与幼儿园课程
1.观念论
柏拉图对学前教育领域产生过重要影响。幼儿园的创立者,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是观念论教育理论的提倡者。福禄培尔的哲学观点是唯心主义,他认为没有经验,观念也能被抽象的确证,经验仅能表明观念,但不能创造观念。福禄培尔的教育思想带有宗教的神秘色彩,他认为宇宙是一个统一体,其中心是神,人与宇宙万物普遍具有神的本原。他认为儿童具有活动,认识、艺术和宗教4种本能。他为儿童设计了一系列的游戏材料,命名为“恩物”是指上帝恩赐的礼物。目的在于通过对“恩物”的操作,开发幼儿潜能,使幼儿天生的创造性得到自然发挥。
观念论强调从道德和精神上来解释世界。冠冕堂皇的教育家们喜欢学科内容,课程的秩序性和模式化,认为这种秩序和模式把概念与观念相联系起来,把最重要的学科和最高的形式知识相互联系与整合起来,由教师引导儿童向绝对真理靠近。
2.实在论
实在论的代表人物是亚里士多德,实在论者从物体和物质的角度来看待世界,他们认为人们是通过自己的感官和理智来认识世界。他们强调有组织的,有独立的学科材料内容和物体分类知识组成的课程。实在论者往往把学科内容专家看作权威。真实和真理来源于学科和艺术,因此在课程安排上这些科目占重要位置。
(二)现代哲学与幼儿园课程
现代哲学主要包括实用主义和存在主义。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哲学家杜威。
1.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反对,把主体与对象经验与自然人为分割开来的二元论,也就是说没有行动就没有知识,知识也因为能指引行动而具有价值。杜威把经验看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看作是主体与客观之间不断相互作用的产物。他主张将课程与儿童的经验结合起来,让儿童在做中学,通过活动使教育机构成为儿童成经验成长的地方,而不是学习现成的教材的地方。目前,我国幼儿园强调的让幼儿探索学习操作学习,以及一日生活接课程的理念源于此。
2.存在主义
马克森·格林认为,存在先于本质,强调个人主义和个人的自我实现。存在主义者倾向于让学习者自由的选择学什么,自由的决定什么是真的,并且自由的标准来判定真理,课程将避免系统化的知识或结构化的学科,而且学生可以自由的从多种学习情境中作出选择,并从他们所希望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存在主义者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每一个具体的人服务的。教育应引导学生借助各种经验和学科知识来进行哲学对话,并作出选择行为。存在主义课程强调学生的自我表达,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要求教师和学校应为其提供正确的方法和充足的资源。
(三)后现代主义哲学与幼儿园课程
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后现代主义哲学是对传统哲学和现代哲学进行颠覆性批判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怀疑和否定的思维特点。二是消除判断的价值取向。三是非中心化和反基础反权威的解构策略。四是实用性的知识观。五是多元化的方法论。
后现代课程与教学强调开放性,复杂性和变革性,所谓开放性就是把课程和教学视为一种开放的系统,这个系统各种流动变化干扰和错误在所难免,而且还是系统自组织契机和源泉课程与教学设计必须要考虑这些因素存在和影响复杂性,是指课程与教学的影响因素是网状的,综合的变化的,不是单一的,现行的固定的,对于变革性是指系统从远离平衡的状态到形成新的平衡的过程,等内在的等内在的突变的。课程与教学的实施是一种开放性的,启发性的,激发,对话的方式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研究知识的过程,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课程与教学评价中承认和尊重价值多元,承认和强调学生的组织构建能力,关注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创造性。这一主张对我国幼儿园课程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鼓励教师进行创生课程以及原本课程的研发。这就体现了后现代教育哲学思想的影响力。
第2节幼儿园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赫尔巴特提出,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说明学校教育的目的,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和教育成就的障碍。
一、心理学与课程的关系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知识不是经验的积累,而是儿童通过动作进行积极的心理构建获得的物理知识,然后经由反省抽象而达到逻辑数学知识的。幼儿园课程是认知性的课程,即给儿童提供食物让儿童动手去操作,而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儿童去发展问提出问题的技能。
杜威在《儿童与课程》一书中对心理学与课程的关系作出了形象的描述,心理的考虑也许会遭到忽视或推在一边,但他们不可能被排除出去,把他们从门里赶出去,他们又从窗户里爬进来。
心理学成为幼儿园课程的基础之一,主要是由学龄前儿童教育特点决定的,为了使课程效果实现最佳状态,必须把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作为课程内容组织的客观依据,以儿童发展为本,课程要适宜儿童发展,是许多早期儿童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工作者追求的理想目标,因此要规划优质的儿童课程,需要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二、心理学对儿童课程的影响
(一)成熟理论
斯坦利·霍尔被称为儿童研究运动之父,他在儿童发展方面作出的研究体现出发展基于遗传的论点。即个人发展复演种系发展的过程。他主张顺应儿童的天性和发展规律,而不是遵循来自外部的规则。他是建立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先驱。
格萨尔是美国19世纪儿童研究运动中有影响力的领袖之一,他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的研究论证取决于成熟理论,而且成熟的顺序取决于基因决定的时间表,任何在儿童生理成熟之前的早期训练是不会有显著效果的。
根据成熟理论教师应重视儿童学习的生理成熟状态,应耐心等待儿童的承受,而不是拔苗助长,应提供并支持成长和发展的环境和氛围,让幼儿感受快乐和满足。成熟论对学前教育课程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作用如何趋利避害是每个幼教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认知心理学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理论。他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创造的儿童发展阶段论和认知建构理论。儿童发展阶段论将认知发展化分为4个阶段,即感觉运动阶段出生至两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这4个有顺序又有阶段性的揭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认知构建理论通过图示同化顺应和平衡,揭示了认知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结构及其心理的起源。
皮亚杰的发展和学习理论认为认知发展不仅是建立在生理年龄的基础上,而且还建立在儿童自身主动活动的基础上,即幼儿通过与世界互动来积极的构建自己的认知,从而主动地尝试认知外部世界的意义。教师受皮亚杰理论的引导,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注重布置良好的教学环境和为幼儿提供大量的实物材料,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鼓励幼儿探索和发现,以此促进幼儿学习和发展。
新皮尔杰主义者凯斯,根据他对皮亚杰理论的理解提出了皮亚杰理论在教育中运用的一些要点,最重要的2点是,一是儿童接受的教育,应同他们能达到的智慧机能类型相适应二是教学采用的一般方法应当能够促进自我调节和建构过程。
认知构建主义看待儿童发展的问题上,强调儿童作为主体必须与客体相互作用才能实现发展,他们既不赞同遗传决定论,也不拥护环境决定论,而提倡相互作用论。
文化历史学派创始人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对学前教育课程的影响与贡献。他区分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这是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另一种则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能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他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外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者是借助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及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三)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首创精神分析理论,他将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区域。他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构成本我是潜意识的结构部分,他急切的寻找出路,要求尽快获得满足,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自我意识的结构部分对本我进行压制和控制,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是人格的最高层,他抑制本我的冲动监控,指导自我追求完善的境界,遵循的是道德原则。他强调儿童期经验的重要性。5岁左右人格模型就完全定型了。
埃里克森提出了儿童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将人生分为8个阶段,人格发展过程中是危机不断解决,各阶段不断转换的过程。危机顺利解决有助于发展健康人格,否则会形成不健康的人格。
以精神分析学理论,作为幼儿园课程理论基础的教师,会更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康发展。埃里克森强调人格教育必须从婴幼儿开始,而不是等到儿童入学后去矫正其缺陷人格,从人生伊始处,就以一种建设态度去培养儿童积极的人格,防止人格出现偏差。
(四)行为主义的心理学
行为主义学派创始人华生,他认为即使像思维这样高级的心理活动,也可归结为行为用客观的刺激——反应(S→R)进行论述。由此推论,儿童的任何言行都是有周遭的环境或教育刺激所引起的。这种刺激与反应的直接因果关系,反映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的观点。
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斯金纳,在许多方面坚持华生早期行为主义立场,认为行为科学家的任务就是在实验者所控制的刺激条件和有机的反应之间建立函数关系。斯金纳认为,可以通过强化塑造儿童的行为而练习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在儿童行为行程中未重复强化出现提供了机会。
根据行为主义的理论,在编制幼儿园课程时对儿童学习任务的分析,确认儿童原有的知识水平,以小步走近的方式施教,复杂的学习服务,任务以及在教学中运用强化的手段等都是最基本的。
综上所述,心理学为幼儿园课程的编制提供了影响儿童心理发展因素和特点,以及儿童学习动机和学习过程等方面的咨询,幼儿园课程理论以及整个幼儿园课程的编制过程,都与这些资讯有关联。
第3节 幼儿园课程的社会学基础
一、社会学与课程的关系
社会学一词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证实哲学教程》一书中提出来。孔德试图建立一门利用实证方法,对复杂社会现象及其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独立学科。
社会学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的行为关系和组织其研究对象从过去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的起源,组织风俗习惯的人类倾向转,变为以研究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中组织性或者团体性行为的学科。社会学是综合研究社会行为关系组织的变化发展过程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行为,关系及其组织发生发展的规律。
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一个整体看待这个特征是从社会学创立以来,一些古典社会学家就一直强调的系统观,整体观。即从人们之间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入手的。社会学的研究就是要支出社会历史变动的规律也是列宁所说的,找出社会现象中重复性和常规性。社会学试题是从调查研究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我觉得研究成果及其研究方法,都对学前教育及课程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帮助,无论是教育还是其他子系统的学前教育都属于社会这一大母系统,要素与其结构的整体之间有着必然紧密的关系和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
二、社会学对幼儿园课程的影响
早期社会学家的研究基础上,对教育问题进行了创新的发展,出现了诸如功能理论、冲突理论、互动理论等众多理论流派,在一定程度对课程与教学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一)功能理论
功能理论称结构功能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涂尔干。他强调社会整合,共同的价值观和社会稳定,主张社会各部分都在协作的基础上有次序的,实现社会的需要而发挥作用,它的基本观点为:1.社会是由许多不同部分构成的,一个相对稳定和持久的结构社会结构的各部分,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各自的功能。2.社会因价值的共识而整合,在整体中,某一部分的变化可能影响整体结构,但它不会破坏社会结构的协调与平衡,其关键性原因是社会中存在着共同价值和社会观。3.社会的变迁尽管存在,但他总在,所以稳定和谐的状态。
功能理论对课程的看法有三个主要特点,第一突出课程的社会化功能,课程的目的是是儿童社会化。因此需要通过社会准则的学习和掌握来规范幼儿的行为和思想,以达到维护社会结构保持社会平稳的目的,第二要求课程内容贴近生活,使幼儿能顺利适应他们生活的社会环境,第3强调社会对课程发展的促进作用,课程是为社会服务的,而社会的进步,对课程的发展同样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是课程与教学不断的得到发展。
(二)冲突理论
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德国的马克思微博和卡尔马克思冲突理论的三个基本观点:第一,该理论认为冲突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不可避免的现象。第二,社会变迁是一种普遍现象,这是社会群体之间冲突与斗争的结果,社会稳定是短暂的,而斗争变革则是不断出现的。第三,社会关系存在强化性。
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布迪厄,他强调教育的阶段再生产的功能认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可以影响,包括学校在内所有制度性领域,而且这影响在学校中表现特别明显。
(三)互动理论
互动理论又称且是理论,最早提出来的是德国社会学家G.齐梅尔,“符号互动论”。互动理论在课程与教学方面的基本观点,有第一,关注教学活动中师生如何构建解释并控制其日常生活过程的问题,关注师生人际互动过程。第二,加强师生共同创造课堂生活,解释师生各自的角色和各种行为所表达的意义。第三,分析课堂教学情景时会用到这样一些概念与符号、自我概念,情景和定义以及社会互动。
综上所述,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和变化总是与一定社会背景相关联的。
第4节 幼儿园课程的文化基础
文化是课程的资源,文化的类别模式变迁交流的都是课程有制约作用。而课程也对文化有传递复制以及创新的功能。文化与课程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课程的文化基础是指课程与文化之间事实上存在的各种关系,以及对其进行认识而形成的观点。
一、文化与课程的关系
泰勒认为:文化和文明就其广义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1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他也提到文化是体现出一个社会或一个社会群体特点的那些精神和物质的,理智的和情感的特点的,完整的复合体,文化包括了艺术和文学,也包括了生活方式,基本人权,价值体系传统和信仰。
(一)文化对课程的制约
课程起源于人类传授社会生产和生活积累知识经验和技能的需要。文化因此是课程的源泉。
从政治决定到经济决定,再到文化决定的主导因素转换率。第一,政治决定阶段,一种新政体形成支出在影响课程的文化因素中,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是主要的资源因素。政治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以及课程教学的变化发展发挥着决定的作用。第二,经济决定阶段,随着政治巩固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快速而持续增长变为社会的中心任务,经济逐步代替政治成为影响课程变革的主要因素。举例:泰族的“长街宴”是当地毛南族人过节分享美食的活动,是鼓励幼儿参加当地活动,感知当地民族文化特色。无论是外国,还是中国的文化,都非常的强调,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和园所文化特点是课程建设与本土文化相适宜。
近年来许多幼儿园从当地和园所实际出发,从幼儿和社会需要出发,对幼儿园课程进行改造整合和创新,其实课程改革创新体现的是课程文化的改革创新。
综上所述,幼儿园课程理论的发展是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发展的基础上逐渐成熟起来的。通过本章节的考察,让我们明确,课程是如何与这些基本学科发生作用并产生其影响的,通过对幼儿园课程理论基础的梳理来了解幼儿园课程的发展,从而把握幼儿园课程研究的方向趋势更好的服务于幼儿园课程的理论与更好的服务于幼儿园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个人感悟:学习本章节主要了解了课程理论是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发展基础逐渐成熟起来的。通过明确与课程的紧密关系和有效信息来源,确定课程的基础学科理解课程是如何与这些基础学科发生作用其产生影响的。通过幼儿园课程理论基础的梳理,了解幼儿园课程的发展,从而把握幼儿园课程研究的发展趋势,更好的服务于幼儿园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