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西哲教室里讨论如何避免使用时髦词语。对照作者说的自己似乎也犯过同样的错误。
比如“自由”一词。说实话,家里人、朋友都是体制内的,享受旱涝保收的无忧,但是我总觉得太受拘束,经常把“自由”挂在嘴边。觉得什么时候无拘无束,不受规则的束缚就自由了。读了《大问题》中向我们提出的问题,明白了,在社会当中,是不存在无规则的自由的。无规则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中哲里谈到法家没有彻底解放君王、士和农民,提到后两者仍然是在君王的钳制之下,因此没有自由,这个好理解。可是,君王拥有了绝对的自由。这种无限制的自由,也不是真正的自由,这个理解起来就困难了。那不是随心所欲了吗,难道不是真正的自由吗?看来,这就是我在使用时髦词语,装饰自己的身份,还暗喜,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老师推荐读了《黑格尔》,才明白了自由的含义。是理性下的自由。这个还需多读几遍,形成自己的语言写下来。显然,黑格尔论述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本质。
今日得到:
1. “认识你自己”,我认为,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就是写下自己的觉知,让自己的潜意识意识化,这是人的第三只眼,悬浮的眼,来审视自己;大江同学提出,哲学的“认识你自己,”就是思考自己如何认识自己,如何认识世界;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世界。但是,现在表达自己的理念,很困难,往往无话可说。通过学习先哲的理论,找到自己内心观点的联系(异同),再通过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辩驳讨论,形成自己的理论。这是一种深刻的、本质的自我认知,是自己认识自己的哲学途径。心理学与之相比,显然更重视情绪、感性,为的是疗愈自己,接纳自己。而哲学,拥有更广阔的视角,将自己放在宇宙和时代的空间里,来认识自己、世界,形成观点,然后捍卫观点。
通过大江同学和老师的点醒,我才明白,哲学就是对思考进行思考。也就是说,学习先哲的观点,对照自己内心的观点,找到异同,立起自己的观点,然后为自己的观点辩护。为什么之前一直不理解呢?一直将哲学供奉在神龛上,都是那些大神研究的。因此,并未与自己切身联系。直到现在,还认为,哲学家的观点让我来消化,已经实属不易,再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为之辩护,有点触不可及。但是,老师提到的审辨式思维,似乎更好理解些。就是在思考哲学家的观点时,要有自己的思考,而非全盘接纳。现在的难点是,光是去读原著,去理解的观点就很难了。
2.警惕自己对时髦词语的使用。
发现自己对一个深奥的词感兴趣,就会急着去使用,不就是陷入了作者说的警惕时髦词语吗?时髦词语是一些看上去深奥的词语,但是往往被人们肤浅的理解,然后急于使用证明自己身份。不仅自己自得其乐,而且让听者也肃然起敬。我看到干老师说,人类有几类重大母题是一致的,觉得“母题”这个词好厉害。联想到心理学的一些问题似乎与哲学一致,比如“武志红的心理学课”经常会说苏格拉底说的“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德尔菲神庙说的“认识你自己”,武志红也经常说“认识你自己”,就虚妄的认为,这就是重大的人类母题之一,还天天挂在嘴边。今天,大江同学的提醒,才让我明白,哲学的命题和心理学命题,就我目前的认知来说,可能主要是针对的目标不同吧。
3.发现自己的思维模式变了。之前恨不得一秒回答老师的提问。现在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就觉得有很多内容要分类来说,于是,就速度慢下来,迅速组织语言——也是迅速组织思考的一个过程。也让我想起,平时在处理问题时,我追求快,追求完成。但是身边有的人,却谨言慎行,善于思考,也是我羡慕的对象。现在自己似乎变了一些,在面对问题时,不再采用短平快的手段,而是细细思考,捋清楚,谨慎回答。
4.感到自己拘泥于文字,对结构的把握、其中的义理,理解不深,或者是浅尝辄止,缺乏深入。改变固有的思维图式,确实太难了。但是从去年9月到现在,5个多月不间断的学习,也改变了很多,收获了很多。我一直用樊登的话激励自己,坚持5年,看能发生什么变化。但心里总是着急,觉得进步太慢,领悟太差,妄自菲薄。老师一句鼓励的话,就激动好几天。希望所有这些,都通过学习改变。
5.哲学是所有学科的基础,都是相通的,有了哲学的底子,学心理学,可能会更通透。这是我学习的初衷,但是,感觉学了中哲以后,对我道德水平的提撕、对价值观的追问,对三观的改变,似乎更多,收获了一些额外的庆典。
2020.2.16 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