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大鹏作品《在难搞的日子里笑出声来》中的一篇文章,把自己中二少年时候那种痴迷,青春梦醒时的惆怅写的很生动。
70后80后的人,少年时多有一段追星的日子,不管是黄家驹、张国荣、谭咏麟还是四大天王或者小虎队。不管是和大鹏一样家里贴满明星的海报,收集一张又一张明星的磁带或者CD,还是疯狂的去参加明星演唱会、签售会,收集他的一切信息,模仿他的举止打扮,都是如此。记得那个时候主流媒体痛批“追星族”,和街机游戏、早恋一起并列为学校毒瘤级存在。还是2004年的时候SHE组合的那曲《super star》唱的最为贴切:
你是电,你是光,你是
唯一的神话,
我只爱你,you are my super star
你主宰,我崇拜,
没有更好的办法,
只能爱你,you are my super star
……
似乎唯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狂喜和热爱表达出来,感动到的,也许其实只有自己。
没错,追星这个词语用的好贴切——星星在天上,如此的遥远,却依然飞蛾扑火一般的去追求。那是一种狂热的自我感动。正如大鹏在文中描述的那个在练习时流了一夜眼泪、在网络聊天室感觉和明星仅间隔指尖到屏幕距离的自己,以及那些明星演唱会门口没有票也唱到哭的歌迷。
而知乎上一个名为“为什么要追星”的问题下面,有个只有一句话的高票答案是这样写的:
我会努力让自己变成更好的人,有一天能站在你面前,告诉你你之于我的意义。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他距离自己遥远到足够远,远到所有的缺点、瑕疵都看不到的时候,粉丝们就被这种“光晕效应”所痴迷,并会影响自己的行动和决策。当然如果真的有机会近距离和明星在一起——我指的包括但不仅仅在实体上近距离接触,而是在心理距离和地位上都同时聚在一起的时候,可能你就不会像当初那样感动。因为近距离接触到的,这个已经没有光晕的明星,和你想象的那个super star 相比,似乎变得陌生。
在生涯规划中,有一个“职业艺术照”的概念,就是一些人,尤其是学生,会把某个职业想象的很美好,自己很痴迷的去把从事这份工作当做自己的追求。艺术照最大的尴尬是什么?就是别人看着照片说:哇!真漂亮!这是谁?职业艺术照也是一样,最痛苦的事情是:进入这个职业才发现,原来以前知道的版本,是职业艺术照!老人们对于这种求职只看职业艺术照的评价只有一句:
只看到贼吃肉,没见到贼挨打。
如何破除“职业艺术照”效应呢?其实大鹏这篇文章里面有很多线索:
- 找到这个行业的人,让他领你入门见识见识
- 对行内人士进行采访(职业访谈)
- 近距离(哦,一起上厕所应该算零距离了)一线接触
只有采用职业访谈、影随模式或者实习生等手段,让自己真正接触到“明星”,看到他的“素颜”,才能打破心理上对“职业艺术照”的迷恋,确定自己是否真正对这个工作感兴趣,然后投入全部精力,成就那个想要和明星一样的自己。
或许,你也能成为其他人眼中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