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20:21,壹品创作者联盟(以下简称“壹品创联”)网文纵横公会头脑风暴公社准时召开“武林大会”,集结各路“英雄好汉”到场“听海观潮”“一览众山小”“一语道破天机”。
经过一天的投票,4月30日公社心灵捕手——“四大名捕”评选结果已揭晓,他们依次是:悟莘斋主人、小桃爸爸膏膏、诗少、哭泣的橙子(每月获评心灵捕手次数最多者自动成为月度心灵捕手,每年获评心灵捕手次数最多者自动成为年度心灵捕手)。
头脑风暴(2021年4月30日):
一、思考与探讨课题(二萌勿语命题)
1.您如何评价韩寒说的“30岁开始读书有点晚了”这句话?
2.您认为读书真的有“早晚”这一说法吗?读书之“早晚”对个人具体有什么影响?
二、思辨与华山论剑(按出场顺序)
人类的历史有几百万年,文字则在4000多年前才开始出现。阅读能力并非人天生就有,而是大脑后天局部改良,再利用视觉功能等进一步发展,离不开后天的训练。别指望孩子天生能自如阅读,家长要善于帮助他们搭建“脚手架”,逐步升级孩子的阅读能力。
影响我们的阅读速度的因素——一是视觉系统,阅读时跳读的极限是每分钟500词;二是大脑的阅读通路,即看到一个词,你是先转成语音,还是直接对接语义。
《脑与阅读》是神经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大脑奖得主斯坦尼斯拉斯·迪昂的力作。他用大量富有创造性的实证研究,提出阅读是“神经元再利用”的假说,带你理解大脑与阅读的关系。
贺兰岳:
其实嘛,如果有条件的话,肯定是早点启蒙更好了。但是人与人所生活的环境、境遇各不相同,晚读书不一定就不行。我认为只要开始,什么时候都不晚,关键是用心。
话说回来,早读书也未必成功,得坚持住,“伤仲永”的例子大家谁不知道啊!天才儿童、天才少年如果停滞不前,更容易走偏!所以不论什么时候开始,能将读书变成习惯并坚持下去才是关键。
上学时,学生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成家特别是生子之后再试试看?那真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啊,你真的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咱可以把读书理解成学习,30岁以后再学习晚不晚?当然不晚了,我今年三十八岁,刚开始写小说,咋了?我自己都不嫌累,别人还能说啥?不到最后谁也不知道成不成啊?但最起码自己感到充实了,无悔了!足矣!凡事只要真想做,都不会晚的!
我觉得评价做一件事是早还是晚,需要看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急于解决眼下的问题,那么难免会觉得有些晚,但如果是为了长远考虑,或者只是想作为兴趣爱好之类,那么便不存在早晚一说,任何事情都可以从零开始。以读书为例,如果你想参加高考,那么三十岁明显是晚了。但如果你想修身养性或者想满足自己的求知欲,那么任何时候都不算晚。
我上大学的时候喜欢泡网吧,毕业之后也维持着这个习惯,后来有一次无意间接触了游戏“真三国无双”,从此燃起了对三国历史和人物的兴趣,后来听了有声书《品三国》,又将兴趣从小说转移到了史书上,从此开始阅读各类史书。
对我来说读史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爱好和求知欲,无所谓早晚。
有时候人需要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会有进步,比如学佛,之前花费的时间再多,没有开悟也都是白费。
我妈从小不爱学习,连汉语拼音也不懂,结果四十多岁了对上网聊天燃起了热情,愣是捧着一本新华字典把拼音和打字都学会了。
读书可以丰富人的知识和修身养性没错,但如果指望它能对现实生活有多么大的指导意义,我觉得并不实际。因为生活中最具有指导作用的还是社会实践带来的社会经验,这些东西书本中未必有,依靠书本来指导生活,有时候难免会“纸上谈兵”。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王立群教授讲过的故事——他曾经教过师范学院的两个学生,一个成绩优异,一个水平很差但是很会办事。后来两人毕业被分配到学校任职,成绩好的学生入职就成为青年骨干教师,后来成为中年骨干教师,最后又变成老年骨干教师;而成绩差的学生一中不要他去了二中,二中不要他去了三中,最后所有的学校都不要他,只能被安排到教育局打杂,最后当上了教育局局长。我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明读书不是通往成功的万能钥匙,单纯指望读书能够解决任何问题也是不实际的。
父母的期望当然是好的,但是期望不能解决一切问题,还是应该对自己的孩子有所了解,发现孩子擅长做的事情,对其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建议。说到期望,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快乐,最该学会的应该是找到快乐的方法。我从初一开始补课,一直补到高三,上大学以后就彻底放松了,差点没毕了业。问题的根本原因在那里——现在高考几乎就决定了高中毕业生的前途,因此不管你怎么禁止补课,只要能找到补课的机会,家长一定不会放弃。
在这种事上面提硬性要求没用,家长的焦虑在,总会“弯门盗洞”地给孩子想补课之类的法子,就像试图用禁止摆酒宴把“随份子”的习俗消灭一样,根本不切实际。
一边喊着累,一边削尖了脑袋往里钻,总想争先机,也不想落在后面,毕竟机会只有一个,所以从根本上讲这不是教育机构和家长的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就好比医患冲突的根源也不在医生和患者身上一样。
豪可吞风:
我觉得韩寒的意思并不是说三十岁读书晚,而是有一种惋惜的意思。人过三十,有家庭、事业等很多因素会牵扯人的专注力。因此,人三十岁以后开始读书会不够专心、不够时间。
不过人的阅历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有很大的影响。二十岁和三十岁的人看同一本书的理解绝对会不一样。年轻有年轻的优势,成熟也有成熟的长处。
认字只是工具。认识五百个字就不耽误得诺贝尔奖。
对于离开学校的人而言,读书其实就是一种兴趣爱好,就像打游戏、喝酒、喝茶一样,都是能从这件正在做的事当中获得满足感的。
以前在学校,我总感觉是被人逼着学。老师总说你学习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别人,结果还是没有学好,后来到了社会上,反而把学习变成了一种兴趣。有时候自己是被工作逼着,因为这个时候可能才真正理解什么叫“学习是为了自己”。
拿读书早晚这个事情来说,有的古代人考童生考到四五十岁还在读书,他是真心想读书吗?其实他就是为了考取一个功名。因为那时候人即使再有钱,没有功名也是没有资格雇佣下人的。那么,现如今你过了30岁,如果没有兴趣读书的话,可能到了五六十岁也不会去读书,而兴趣一旦产生了,你就会自觉地读书,所以说读书这个事情是不分早晚的。有些人依然在坚持读书,可能只是因为生活所迫,有些人则是兴趣使然。
风扬先生:
1.您如何评价韩寒说“30岁开始读书有点晚了”这句话?
年轻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杨绛
2.您认为读书真的有“早晚”这一说法吗?读书之“早晚”对个人具体有什么影响?
“早晚”指的是反正都会经历,还是早点好。
学习要趁早,别等社会倒逼着自己学。读书的话,喜欢读就读,不爱读,会写字就行。
今天我去工程公司学习了卡尺的使用和报数,还有机床操作,都是钳工那套活。三十多岁了,我开始学上这些了!想想当初不念书就是为了不学习,现在可好,焊工技术学会了学天车指挥,现在又学钳工技术,都是干活的技能。
工厂里当初好好上学的,现在都当领导了,没人学这些。想想古代,也许官和吏就是这么形成的吧。反观历史,足以比照当下。
通过阅读大家经过思考汇聚喷薄而出的文字,我觉得比读书有意思多了。这是不同的思维模式结合话题或子话题进行的思想碰撞,处处彰显思维的尖锐、知识的广博、视野的开阔、智慧的闪光,相信参与其中,必有所获。因为唯有参与其中,才能与其他文友发生思维的碰撞……
比如开碰碰车,在场外看与自己去场内开,那必定是完全不同的交流体验和感受。
杨绛说,“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或者发财,而是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关于读书这件事,我认为首先要有条件,也就是说能获取值得去读和有价值的好书;然后要有兴趣,也就是说愿意读书,并能在这两者的基础上坚持做好读书这件事,才能够把书读好。
坚持是最难做到的,我们读书除了在学校里学的知识方面的书(教材),还有的暂且统称为“课外书”。有句话叫“书到用时方恨少”,也就是说,正因为通过读书让我们有所收获,才能更好地指导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生活以及个人的发展进步;至于说读书早晚的问题——有句话叫“宜早不宜晚”,也有句话叫“好饭不怕晚”,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它,而不是割裂地、武断地、偏激地去评判和定义它的意义与价值。
总而言之,读书这件事是关乎到个人的当下与未来的一种修行和进阶的利器,也是改善能力、气质、思维和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如果能早一点意识到读书对于个人全方位提高的重要性自然是善莫大焉。但“英雄不问出处”“圣人无常师”“好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等即使有再多的道理与法门,我们还是要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去制定最适合自己的读书和生存发展计划才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三千奥义: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有些时候,我认为自己读过的书籍恰似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然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间,在无涯的胸襟里,有时还会表现在生活和文字里……
不读书的人表达愤怒的时候就只有两个字“卧槽”,换来的也是“国骂”。读过书,你就会找到愤怒的根源后进一步解决,甚至可以多活一会儿,不然不知道可能被谁“打死”。
这种案例就像别人常说的,“读书读不好干啥都行,条条大路通罗马!”但其实是没办法把书读好,给自己安慰罢了。仔细换个角度考虑,如果是自己的儿女,你不是也希望他们能学有所成吗?
行万里路可以总结出丰富的的生活经验,这让我想到了《百万英镑》的主角。有些人没有条件读书,经过生活总结出来的经验很实用——其实这句话是对“死读书”的一种讽刺。
读好书但并不是死读书,其实这与父母的教育有关。有些父母在孩子小时候愿意带他们去那些名山大川游览,其实小时候开拓眼界挺重要的,对学习也有益处。有的父母天天盯着作业辅导班,这可以有但不能过了。
我还好,上小学时挺轻松,周末会出去玩玩,上初、高中时特别忙,上大学后更忙。现在反而是上一辈越厉害的越懂得如何教育和引导子女越来越好。我发现身边的家境优渥的同学反而没什么“公主病”。
好家伙,我上高中时常常补课,初中玩得多一点。80后中的有钱人基本都不是“下海”的,他们蛮注重教育。我身边有个妹妹,就读于南京一所很好的国际学校,一点“”公主病”都没有,穿的衣服也没有很贵,但我估计是因为她块头小。
大家对“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有什么看法?
1.您如何评价韩寒说“30岁开始读书有点晚了”这句话?
相较于没开蒙的人(文盲)而言,三十岁开始读书自然是太晚了。道理大家都明白,就算你仍具有孩童般自由的心性与时间,选择此时读书,你的脑袋是不大好使的。已经是成年人了,毕竟还有太多的现实要压着你。
2.您认为读书真的有“早晚”这一说法吗?读书之“早晚”对个人具体有什么影响?
拿普遍的起码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成人来说,显然“30岁开始读书太晚了”是谬论。只要你捧起书认真读,哪怕你没有丝毫的人生阅历,光是文字表面传达的故事,只要是个人多少总能看得懂一些的。
能看懂点东西,自然便会有所思,有所思便是成长了——咱也不需要向研究《红楼梦》那样去研究某一本书。当然,能做到与作者进行心灵层面的对话,就已经是上上乘了。故而人只要读书,一定会有所收获。
由第二点看,读书自然不分早晚。啥时候爱上了读书,啥时候开始另一个自己的成长,悄悄地成长就好。
读书要挑适合自己的书读。对于一本好书,不是被动地读它,而是它能吸引你主动去读,放不下它。
找到适合自己的书读,才是开卷有益的。
扶木:
有时候相关规定不允许学校订练习册,但实际上我有体会,仅仅凭现在教科书的水平,做了练习册可以得100分的话,只看教材只能得80分了。
有时候家长助力孩子学习总是使偏劲,手滑的情况下去推车,得费多大力气?可想而知。
“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只要肯努力,什么时候都不晚。
诗少:
韩寒说30岁读书晚,其实什么时候读书都不晚,不读书才是真正晚了。我们身边就有很多人成年后通过读书与学习取得了一些进展和提升。
韩寒其实还说过一句话,大意是说他虽然从学校肄业,但是他一直在读书。由此可见读书的重要性,其实我们大多数人每天都在读书,只不过读的可能不是实体书。我们每天读取的手机上的新闻或微博等信息,这些也是阅读内容,只不过属于“快阅读”的方式。
而“慢阅读”只能通过电子书或实体书来读,真正让自己静下来进行阅读,这样更能让自己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并从中受益。
三、后记
广大优秀的简友们,经历了一场曼妙的头脑风暴后,你是否有对其中的些许文字产生共鸣或有更加精彩的论述在脑海中灵光浮现,欢迎在下方留言区域留下你的精彩观点和感受,同样欢迎优秀的你加入网文纵横公会之家,共同推进壹品创联建设发展,为简书注入生生不息的人气和能量,让你我行走在文字江湖中充满力量。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