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的阅读、修改、总结的工作模式,似是陷入了一种[可以了]的能交差程度,按现在的我的定义,这还只能算半成品,是没有全力以赴去完善的作品。
此前的我把所干的活,视为交差即可、无需对结果负责,以一种占用了我的时间赶紧应付了事的心态去快速处理;完了之后,再去自己[喜欢]的领域去漫游探索,美其名曰另辟蹊径、跨界之类。不去直面自己的惰怠,给自己找借口,是进步的最大障碍之一。
[从错误中学]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直面自己的错误,有意停顿一下,剔除本能的自我安慰和有意略过,以旁人的视角去抨击自己的错误。人对自己的所做说所想,是潜移默化在运行而不经脑子筛查审校的。把自己的所做所限想,当这个自己为他人,就更能敞开了刨根问底,反复纠错。
我常常就反观自己,[给别人的建议,是给自己的最好建议]。对照着、反刍着给别人的建议,很大一部分是自己遇到的问题没能跨过而遗憾,但自己羞于面对自己错误。解决问题的方案,已经显然但实际向内深埋心底,对外则时常抛出这自己却办不到的建议。
不能[干一行爱一行]是我的一个极大的缺点,而更可怖的是陷入了 [爱一行,“才”可能干好一行] 的错误预设前提中,寻找的过程,代替了结果的达成。以此自圆其说,总能找到一系列言之凿凿的伪证据。
1、认为那没有差异性、容易被替代,在没尽力过就给了预设假定——那没差异性,是一成不变地被天注定了的。但其实,差异性的来源,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操作这事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的,是可以干出匠心独运的活。
试想两种状态:一是这山还比那山高,对手头的都不满意,孜孜以求最优任务而不得,永远在切换的路上;另一是拿到手的就珍惜,做到这一块任务的最优状态,让自己的增加值和拼劲努力的特质,充分体现在这项任务上,还不怕没有新的机会么?
2、认为要聚焦于正确的事就可以了,而鄙夷那种忙碌的正确地做事状态。以[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为借口,就不做事了,哪怕那个正确的事摆在我的面前。
人有个奇怪的天赋,为自己的做或者不做找到相应的的[恰如其分]的理由。以此支持我去对待当下的工作以敷衍的态度。这多么鸡贼,还自以为是认为可以聪明地拐到一条可以期待去弯道超越的路子。
但我忘记了工作的[更近一步]属性,止乎表面,受限于所从事工作的性质、排定的职能描述。语言,禁锢了思想进而锁住了行为。自己的定位被自己困住了,不想进而不能去突破融合。为这职能描述所自我暗示,这一亩三分地归我了,完成了就行了。不去想着衔接、协作,才能形成一个呈现给用户更完美状态的有增加值的产成品。
这样一来,当下工作内容的这方根据地被自己误以为是无意义,因此不再固守、任其逃废,转而去悠游四方:要么浅尝辄止,陷入攫取新信息的坑中,为新所吸引,忽略质量、忽视产出;要么啥都不干,吃着原先根据地的残羹冷炙的老本,过一日是一日,在无所事事与恐慌的来回摇摆。
其实,差异性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在习以为常的工作中,探索更有效率的增加值方式。差异属性的形成方式,一是行业本身,是方向性问题,人生的岔道,选择随意却可能影响久远;二是在各行业的丛林之下,根系之间是互通的,[更近一步]就是通往行业跨界融合的地下管网。
[更近一步]的具体可操作步骤,第一步,要有完整的作品产出,不能只汲取不吐露,那样会陷入一种满满成就的幻景中,实则仍未内化为自己可自如操作的一部分。
有了产出的压力,哪怕开头就可能碰到恐慌区,可以找到自己的不那么舒适的学习区,先从对文章的评述开始,慢慢过渡到独立成文;从自我叙述的笔记开始,过渡到[给他人带来增加值]的写文标准。
接着,就打磨已形成的作品,从新涌现的反馈中去改善更新,就如同APP更新那样根据用户的反馈而频繁打补丁,时常增需求,偶尔大变化。
进而,这山还比那山高。这山完善毕,那山探索启;山山相连,地下河通行其间。也就是有了一个的最小可行的拳头产品之后,以此进一步开发关联作品,层层套嵌,竞争力的生态系统如此初步形成、裹挟、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