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依托信息技术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促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推进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深入、广泛应用,适应信息时代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深度学习、AR/VR、知识图谱、用户画像等人工智能技术已渗透到信息化教学的各个角落。2017年8月18日,墨客大会在北京举行,蓝墨云班课3.0人工智能版宣布正式上线,蓝墨CEO靳新在发布会上倡导教师应当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意识的成长,而不能仅局限于让学生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和培养综合能力。
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将蓝墨、雨课堂、微助教等智慧教学工具其应用于教学过程中,的确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尤其是在辅助教师应对大班授课时效果更加明显。而且升级后的蓝墨云班课能够把教与学两个环节有机结合,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教的效果和学习效果进行及时反馈、监督与评价。但是,即便有小蓝小墨机器人作为沟通媒介、有大数据分析作为技术支撑,但却未必能够实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意识。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因为学习过程对于个体来说,是一项完全自主、愉悦自我的活动。尤其是线上学习部分主要依靠学生自觉自愿。学生先得对课程的授课人、内容、形式或者,感觉有用有兴趣,才有可能跟随教师的引领、接受教师对他的影响,这就体现了教师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在授课期间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关注学生的个体成长、通过自身魅力感染感动学生,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等。
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古语有云“传道、授业、解惑”是也。但是这三个词都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来看的,而在科技信息发达的今天,学生思维活跃、学习手段先进、考虑问题角度多样。尤其是在大力推进信息化教育的今天,学生按照老师的教学设计广泛阅读相关资料、进行小组学习,最终小组呈现出来的也许超过教师的见解范围,因此以上三个词仍缺乏站在学生角度的描述,即老师向学生学习的“互汲”。
传说元代大学者许衡某日外出,口渴难忍。正好路边有棵梨树,行人纷纷摘梨,唯有许衡不为所动。有人问他:“何不摘梨解渴?”他答:“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其迂腐,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今天,我们在推进信息化教学过程中需要“心中有主”,需要坚守教育的初心和本分,尊崇教育规律,虽然要重视信息化教育的核心功能,但是不能盲目于各样的信息化教学工具,而应重在通过做好基础层面的教学方法改革,对学生的质疑、反思、创新精神进行培育,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理解、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
课程设计的思路是需求+理论。首先得了解学生的现实状态(即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的预期状态(即专业培养目标或教学目标),二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教学过程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通过严谨的教学设计解决问题,而教学设计需要基于某一特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方法。由于学生的现实状态各不相同,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原有的教学设计思维方式得发生转变,应该由逻辑推理思维转变为问题导向思维,逻辑推理思维是因为A所以B,教师容易从自身角度出发主观臆断解决一个比较明确的问题;而问题导向思维是客观地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更多地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考虑哪一类学生有什么样的问题需要帮助他解决。
蓝墨、雨课堂、微助教等等软件或者平台的设计理念都是按照逻辑推理思维,它们可以帮助教师把线上线下混合课程设计思路落地给学生。而教师应用它们一方面可以方便教学,更好地实现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另一方面,未来融入人工智能技术的智慧教学工具还可以帮助老师对学生进行分类引导,为学生提供具有更加针对性的帮助。但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活动组织是无法融入其中的,尤其是老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反馈还是需要线下面对面沟通和交流。因此,教法才是顶层设计,而学法是具体应用。
最后,若大胆展望一下未来教育信息化的扩展功能,我个人认为应该是教师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性,通过设计与课程相关的案例或者游戏,以适应社会发展为目标,发掘学生在某一领域的特长与潜力,促使他们探知自己、反思自己、寻求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