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徐志摩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纠结了很久,要不要写。首先,作为门外汉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这个资格写这种主题;其次,我想写的角度可能有些突兀,也不知道写完会不会给别人带来不好的影响。
后来,想到自己开公众号的初衷,帮助大家透过表象看本质,还是决定写了。所有问题的本质,都是在揭示人性很脆弱、无力、甚至难堪的一面,这也许是人类常常不愿直面问题的原因所在吧。
建议在读此部分内容前,如果可能的话,先读一下这篇文章《不同经济体下,价值观的碰撞与冲突》,有助于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
自从有了互联网,世界在高速运行中,尤其是中国的发展速度,更是快到让人应接不暇。人们在认知以及感触上,正在发生质的变化。
中国正在经历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跨进的历程中,我们所经历的一切,西方国家早在几十年前就经历过了。虽说东、西方国家在文化上有着巨大的差异,但是我个人认为,人性却是一样的。人性不分国界、不分区域。只要是人类,我们遇到的问题和困惑都是一样的。
西方世界经历过的情感、婚姻危机,我们一样会面临。
经济体在转变的过程中,造成最大的冲突就是价值观。所以人们会一直遭受到 “不舒服” 的袭击。这也是为什么,心理学在西方国家这么发达,几乎每个人都有咨询心理医生的经历,这对西方人来说,就像挂号眼科,看个结膜炎的问题这么平常。但在中国,一听到心理医生,内心是抗拒的,人们会把心理困惑和精神疾病联系在一起。
心理学也不是一两天就形成的,它是过去几十年,西方人在遭受冲击的过程中慢慢研究、慢慢发展起来的。今天,才会这么完善、有体系。如果你常常看美剧,几乎每部美剧里面都有心理咨询这个桥段。
为什么越是发达国家,人们越来越晚婚,甚至有些人选择不婚?
01
生物学角度
当代人的平均寿命呈上升趋势,我们也越来越多听到百岁老人的事迹。
20世纪初人类寿命出现飞跃,从40岁提高到61岁。1985年,全世界平均寿命达到62岁。
2007年5月18日,第60届世界卫生大会在瑞士的日内瓦公布了《2007年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报告指出,“中国人平均寿命为男71岁,女74岁”。
一个人的寿命长短,直接影响了TA在做投资管理时的分配关系。
为什么以前的人结婚这么早?因为他们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他们这一生的使命。繁衍后代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伟业。
20岁以前结婚就显得很适合与划算。他们可以在最年轻与生育能力最优的状态时抓紧造人。因为那时科技与医学领域还非常落后,生育完全靠人工自然生产,所以死亡率也非常高。(瞬间,作为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女性,尤为的感谢人类的进步,生小孩这个事可以不再是一场生死博弈。向曾经的女性群体致敬!)
孕产妇死亡率之高令人无法接受。全世界每天约有1000名妇女死于与妊娠或分娩有关的并发症。2008年,35.8万名妇女在妊娠和分娩期间及分娩后死亡。几乎所有这些死亡都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而且大多数本来是可以预防的。
改善孕产妇健康是国际社会于2000年通过的八个千年发展目标中的一个。根据千年发展目标5,各国承诺在1990年到2015年期间将孕产妇死亡率减少四分之三。自1990年以来,世界各地的孕产妇死亡率下降了34%。
现在呢,只要没有什么重大疾病,随便都可以活到80岁。
再加上,女性这个群体也慢慢成为社会经济体的主力,她们独立、有思想、有事业心。自然,对婚姻的理解也就不同了。
现代女性(男性也一样),不会因为这个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则,到了什么年纪就必须结婚,到了什么年纪就必须生小孩。人生还这么长,不是应该等到合适的时机,遇到合适的人,然后嫁给爱情吗?
关于繁衍后代这件事,史蒂芬·平克有一个独特且有趣的观点。
我们由猿进化而来,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心智与猿的相同。自然选择的终极目标是基因繁殖,但这不意味着人类的终极目标是基因繁殖。
我不大明白 “界定成为女性的性质” 和 “履行天命” 究竟是什么意思,但我确实知道,幸福和美德与自然选择如何令我们在祖先的环境中胜出没有丝毫关系。这是由我们来决定的。我这么说并不是虚伪,尽管我是一个正统的异性恋白人男性。
自从我具有了生育能力以来,我一直主动地选择不生小孩(到目前为止),而将我的生物资源挥霍在阅读和写作、做研究、帮助朋友和学生以及绕圈慢跑上,全然不顾传播基因的神圣指令。
按照达尔文主义的标准,我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可悲的失败者。如果说我是酷儿国的正式成员,别人不会有丝毫怀疑。不过我高兴这样做,如果我的基因不喜欢,它们尽可以跳湖去。(每每想到这几句话,我都会噗嗤笑出声来。)
02
经济学角度
夫妻两人结婚,其实就是一起办企业。相同认知、相同频率的人,才能成为合作伙伴。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大家抱团取暖。西方人喜欢称自己的另一半为Partner(伴侣),也是由此而来的。
婚姻就是一个买卖,“长期租赁” 的买卖,结婚证就是合同。如果违约,就是提早解除 “租赁关系”。
就像做生意一样,有些买卖解约时,可以心平气和、以后礼尚往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有些买卖解约时,必须要律师介入才有能力解决,闹不好还要上法院。
03
社会学角度
因为社会的发展,人的工作方式以及生活方式都在发生变化。所以,不论男女,大家的择偶标准也在发生变化。
社会学家指出,再婚,目前已经十分普遍,几乎每4位新娘中,便有一位是重批婚纱。一位IBM的工作人员曾道出一件令人心酸的故事:有位离异的妇女正在填写职业申请书,当她填到婚姻状态一栏时,突然咬住铅笔,犹豫了半天,终于写下,未再婚。
1,农业时代
每个人都是守着自家的一片田,一辈子只跟自己的土地打交道。从来不曾出过远门,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出行主要靠走,隔壁村庄对他们来说已经够远了。婚姻都是邻里介绍,好多夫妻都是同一个村子的。
2,工业时代
大家接触到了机器,接触到了生产。人们发现要掌控这些大家伙是需要学些本领与技能的。工人阶级就此诞生了,这个阶层代表着 “文化人”,生活也比较优越。对于这个群体来说,结婚对象最好也是工人,如果是农民与工人结合,那是一种高攀。
中国的传统家庭观念比较重(西方也是一样)。门当户对在当时很重要,结婚是两个家庭的事情。因为双方家庭背景相差太大的话,两个家庭确实没有办法共享与融入。我也相信老一辈是正确的。
3,信息化时代
这个时代,大家对 “门当户对” 有了不同角度的理解。依然,很多人还是非常在乎对方的家庭背景,但普遍已经觉得,所谓的 ”门当户对“,应该是三观上的 ”门“ 与 ”户“,价值观才是最重要的结合点。
当然,这个时代,不是说家庭观念不重要了,毕竟我们是东方人,仁、义、礼、孝,仍然是我们的文化根基。但是这里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社会在变的同时,我们上一辈的人比较辛苦(未来会写这个话题),他们在转变、在接受、在包容。
4,人工智能时代(暂且这么称呼吧)
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人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会继续变化,家庭结构也会发生改变。
如今,发达国家的离婚率非常高,即便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离婚率已经达到3.2‰,是非常吓人的。
据了解,与国际上相比,以2017年为例,俄罗斯离婚率约为4.5‰,美国约为3.6‰,德国约为2.19‰,英国约为2.05‰,中国离婚率为3.2‰。
为什么离婚率不是百分比,而是千分比?
不能将 “离结比” 等同于 “离婚率”。中国的离婚率统计采取与国际接轨的做法,具体统计办法是:某年的离婚率 =(某年离婚对数/某年的平均人口数)×1000‰。
为什么离婚率这么高?价值观不一样了。
大家不管是因为爱情走到一起,还是 “利益” 走到一起,我希望是前者。当初结盟时,我相信两人价值观是一样的。但是社会在飞速发展时,人的价值观也许并不会这么配合,也跟着变化与发展。双方中,也许就有一个人停在了原地,一个人跟着时代迭代了。当两个人不再是平行发展,而是呈现90度直角发展时,说明你们已经同床异梦了。
还是回到刚才的话题,中国的传统家庭观念比较重,劝合不劝分。即使两个人已经变成陌路人,尤其是有小孩的家庭,也会因为传统观念的约束而将就度日。殊不知,一个没有爱与温度的家庭,对小孩的影响其实是巨大的。不要觉得小孩子什么都不懂,他们的成熟度是你不能想象的。也许有一天,当TA看不下去时,会跟父母讲:“你们还是分开吧,去寻找自己的幸福,我自己可以的。”
是啊,寻找自己的下一段幸福吧,人生还这么长。如果不再相爱,不要成为彼此的牵绊,请成为彼此的成全。
04
总结
离婚率这么高,我不觉得这些人都是自私的,爱情里面也没有什么对错可言。反而,我觉得这些人是通透的,知道自己要什么和不要什么。
担任人权工作的一位美国黑种人女青年曾对时间及婚姻表达她个人的态度。
在白种人的世界,结婚总被人视为最终的结局,宛如好莱坞的电影所演的一般。我不喜欢这样的婚姻,我实在不敢想象自己在那种婚姻下会变成什么。目前,也许我想结婚,但明年呢?这并非对婚姻制度的不敬,相反,这是对这一制度的最高崇敬。
写这篇文章我特别谨慎,时刻提醒自己不要煽动读者情绪。为避免大家误会,特别说明,我的父母虽然经历了 “后封建社会” 文化,但他们是自由恋爱而结婚,一辈子相亲相爱,直至前几年我父亲过世前,他们都依然很幸福。只想让大家知道,上述言论纯属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带个人感情色彩。
人生,除了亲情、友情,最美妙的莫过于爱情了。希望并祝福,每个正在看我文章的读者朋友们,都能收获一份美丽的爱情。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