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压了两个半月的电影《芳华》,终于在影院和大家见面。很多人迫不及待地去看了首映,结果不出所料的失望而归。在铁船长眼中,这只不过是一场自导自演的甩锅游戏。
从集结号到芳华,一如既往。冯导沉迷控诉不能自拔,牢牢抱着喜欢找人背锅的俗世心态毫不动摇,充分表达了自己站在广大群众一边的坚定立场。
“一代人鼓涨热情的纯真信念被低级肤浅的诠释出售,又一代人隔着沧桑斑驳的时空对不曾拥有也未必懂得的青春鼓掌叫好。有人刻奇情怀有人消费历史有人赚了银子,高低贵贱一任摆弄成为背景,台上台下煽情感动各取所需,而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却在华丽的幕布后冷冷地消逝。
”《芳华》,通红的底色和绿色的标题,却和当日的雨一般,渲染得够劲,力道却不足。
影片在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军队文工团,一群正值芳华的青春少年,经历着成长中的爱情萌发与充斥变数的人生命运。乐于助人、质朴善良的刘峰和从农村来的屡遭文工团女兵歧视与排斥的何小萍,意外离开了浪漫安逸的文工团,卷入了残酷的战争,在战场上继续绽放着血染的芳华。
他们感受着集体生活的痛与暖、故人的分别与重逢,还有时代变革之下,每个人的渺小脆弱和无力招架。而昔日的文工团战友萧穗子、林丁丁、郝淑雯、陈灿等人,在大时代的背景之下,每个人的命运大相径庭,拥有着出人意料的人生归宿。
电影以第三者的口吻娓娓道来,但是她的讲述却非常克制。只作故事衔接的用处。当旋律铺展,红绿配色犹如满地罂粟,然真要说些什么,却是“欲辨已忘言”了。
“芳华易逝,人生路长,更何况70年代的年轻人还需承担时代更迭的巨浪,而命运的跌宕在男主角刘峰身上,呈现出令人唏嘘的脉络。
他是文工团里的活雷锋,品性纯良,才艺出众,本该前途无量。
”但最可悲是,所有人都把他的热心当做理所当然,当他稍有失范,便成为谁都愿意踩一脚的抹布。年轻时没能把握好的爱,让他一生风雨沧桑。刘峰最后失了手臂、失了爱人,失了芳华,始终如一的却是当初受人践踏的善良。成为了一个无用的好人,善良的废物。
何谓芳华?与其说是难以言说的美,不如说是年过半百的冯导依旧不能忘怀的青春。
《芳华》的表现无非是爱情这个所谓的永恒主题。
那么这个主题放到哪个时代都是一样。在铁船长眼中,也许是感情还不够“细腻”的缘故,都是一样的是四角虐恋争风吃醋。
《芳华》刻意要表现出一种所谓的时代背景。
在铁船长眼中除了把靓丽的服装换成绿军装,把灯红酒绿的都市换成了一片红色海洋,表现的内容无非是换汤不换药。说穿了,顶多算个爱情穿越剧。
“一点儿新意也没有,也没有看出啥时代特色,里面滴干部子弟也无非是那个时代的高富帅,女演员也无非是那个时代的白富美,还是仙女和鲜肉的舞台,顶多算个新瓶装旧酒。”
《芳华》不过是“老炮儿”的瓶瓶罐罐,完全地脱离了时代。
老炮儿总担心观众太“垃圾”,其实大可不必。
并非观众垃圾的原因,而是历史车轮在向前,老炮儿却还停留在刻舟求剑的时代。比如现在折叠后的北京,没有了 人口的喧嚣,大街小巷里也不再闻到豆汁儿的酸臭。也许会有一两位老爷子大骂人心不古,年轻人口味太“垃圾”。但大可不必担心北京的美食就此失传,人的口味总是会在变化。天天牛奶鸡蛋包子汉堡营养可不比豆汁儿差呀。
老炮就跟老毛子一样拍的电影有严重的缺陷,老毛子的电影整天就是农村题材,反映贫穷落后封建愚昧。老炮儿则一心表现几十年前的“青春”。
我承认制作精良也很用心,但总的来说就是一堆过期食品。虽然原料上乘制作精良,但保质期早已过了三十年,还有谁会有兴趣呢?
影片的结尾,文工团解散,所有人各奔东西。聚散如星点,从此不相见。应该是有所深意,但船长看的是一头雾水。
“也可能是我没经历过那个年代,缺少“感同身受”的体会。在我,却始终觉得,好的作品必将是能打破时空间隔而产生共鸣的。
可惜,在这本片子上,我感受不到。要说的主旨很多,却像棉花,轻飘飘的。配乐再震撼,也打动不了人心。”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冯导儿还是收起这些瓶瓶罐罐,从天上回到人间,真正给我们来点儿新鲜出炉的文化盛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