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小测试。
下面有3张图,请先看图 1-1 和 图 1-2。
你认为上面这两张图中是两位女士吗?她们大约几岁?长相怎样?穿着如何?身份又是怎样的?
可能你会告诉我图1是个戴帽子的女生,卷发,脖子上还戴了一串项链。图2也是一位妙龄女子,打扮时髦,很讨人喜欢的那种,脖子上也戴了一串项链。
如果我告诉你,你看走眼了,图2中的这位女士已经有六七十岁了,而且面容忧虑,垂垂老矣的感觉。如果你不认同我说的,也仍然无法辨认出这是一位老妇人,那么请看下面图3。
你也可以把图 1-3 跟图 1-2 对照,这样你是否能看出图 1-2 是一位老妇人了呢?她的鹰钩鼻子,她的披肩,还有她的嘴巴和下巴...
其实这是一个心理学实验。具体的做法是这样的,教授把图1-1 发给一组学生,再把图1-3 发给另一组学生,看完后很快把图片收回,再将图1-2发给大家看,并要求大家描述看到的图1-2中的女子。
结果教室里就吵起来了,事先看到图1-1几乎一致认为这就是那位年轻女子;而之前看过图1-3的则一致认为图1-2是一位老妇人。两组学生各执己见,都不肯认输。直到有人指着图片的细节部位说,你仔细看这是她的鼻子,这里是她的脖子,于是,大家开始逐渐接受对方的观点,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再仔细观察图像,终于,有人开始恍然大悟说,从这个角度看的确是个老太太!
那这说明了什么?
这个测试来自于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也或许你们曾经在其他地方看到过这个实验。
不管怎样,这个测试告诉我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同的人对同样一件事会有不同的看法,并且或许也都能成立。这个是非常正常和普通的一个事情。比如说,一部电影,有人会说好看,肯定也会有人说不好看。这些无关乎逻辑,它只是因为个体的经验/经历不同,诠释也不同。就好比我们平常在生活或者工作中,对于一件事情,当别人有不同的看法时,你只需明白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
另一方面,这个实验也揭示了,当你的头脑里面被植入了一个预先设定的概念,你就很容易形成了自己的思维定式,也就意味着在很多时候你很难做出客观的判断。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有时会感觉自己不自觉地陷入到了生命的某种轮回当中。也就是不断地在一种节奏下生活,却始终都突破不了生活当中的困境。
究其原因其实就是我们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已经习得了一套既定的思维定式,当我们看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都会用自己习惯的思维定式去做解读。如果我们不能对自己既定的一些思维定式进行反思和升级改进的话,那么我们就会如同仓鼠踩踏轮一样永远生活在既定的节奏和不断地循环中。这也是我们很多人在许多年过去之后没什么改变的根本原因。
因此,当我们能够认识到思维定式以及过往经验在我们身上的影响力,我们就更能够以一种客观的姿态去觉察、去审视它,并且不断地在现实中去检验它,最终升级自己的认知。与此同时,我们也更能够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聆听和接受别人的看法,从而,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对这个世界更客观的看法。
最后,这个实验还带给我们一个启发,就是思维转换。
什么是思维转换呢?
书中有一个例子,有一天史蒂芬.柯维乘坐地铁的时候,地铁上突然上来一名男士,还带着几个孩子。那几个孩子开始大声喧哗,特别闹腾,严重妨碍到周围的乘客。而这个爸爸完全无视这一切,任由孩子继续打闹。这时候,史蒂芬.柯维终于忍无可忍地对那个爸爸说:“麻烦您管一下您的孩子,他们太吵了。”
这时,孩子爸爸抬起呆滞的眼神,仿佛如梦初醒般,然后说道:“是,我想我应该设法管一下他们,我们刚从医院回来,孩子们的母亲在一个小时以前刚刚去世,我想我们都有点不知所措了,很抱歉。”
就在那个爸爸说完这些话之后,史蒂芬.柯维瞬间转换了自己的思维模式,看待这个事情的角度也立马改变了。
原本一开始他是带着批评的眼光,觉得这个爸爸太不负责任了,他带着生气的情绪去处理这个事情。因为在他的思维定式中,他觉得孩子们在地铁上吵闹是因为家长没有管教,是这个家长不负责任。但当他知道这一家人刚刚失去了孩子们的妈妈这个前提之后,他随之而来的想法、感觉和行为也都为之而变了。他立刻就从生气转变成了同情,并希望能够提供一点帮助。这就是思维转换。
我想,这样的场景应该经常发生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只要你稍加留意,你就会发现很多。
也有很多人在面临人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时或者是生死攸关的危机时,更能够体会到那种大彻大悟的感觉,也就是完全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待一个问题,去评定事情本身的意义。这就是思维转换带给我们的顿悟感。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