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苇如斯
前一段时间,写了一篇关于自己自卑的文章,不少人事后跟我说,其实他们和我有同样的感受,自卑到骨子里面,从来就没有勇气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一直把日子过的小心翼翼,从来不敢迈出规则一步,在规则里面战战兢兢,生怕自己走错一步导致原来的努力功亏一篑。
后来,我才想明白,我为什么会如此自卑?为什么一定非要跟着大众的想法给自己定下目标?原来这一切的源头都来自于自己的目光短浅与周围的人情练达。生活就像投资品价值一样,是存在均值回归的。那个均值,就是你内心最深处的冲动,是你真正的欲望,是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的成长经历,其实是一个非常标准的中国农村学生成长经历:进入小学,初中,中考排名足以进入县最好的高中,高考分数也能排入第二梯队,之后我在大学里逃课、喝酒、谈恋爱、学生工作,到最后考进第一梯队高校的研究生。
走在这条路上的我,直到大学的时候,都一直认为社会的金字塔就是这样一层一层的筛选形成的。的确,至少从一个校园里的学生的角度来看,中考的失败者们,高考的失败者们,出国留学去了一个不那么知名的大学的留学生们,相比于人大附中、清北复交、藤校的同龄人,他们被排除在了某一种可能性之外。这种残酷的独木桥就是多少年来鞭策我们每一个人时刻不敢松懈的原因。
毕业以后,起初,父母是达官显贵的去接手家族生意,藤校毕业的去了投行,清北复交毕业的去知名券商,三本毕业的小学同学去某个不知名的公司领一个月三五千的薪水,这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符合设定的。
紧接着过几年,事情慢慢就有点奇怪了。一些在校时候成绩非常优秀的、毕业以后也顺应着期望去投行拼死拼活的,慢慢的受不了了,离开这个行业,去做其他压力小一些的行业,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安稳日子;一些教育背景一般般,但是上学的时候就特别“折腾”的同学,毕业之后创业,现在已经小有所成;一些接收父母生意的,干不下去,最后公司卖掉的也有,倒闭的也有;也有一些毫无背景的,工作之余勤勤恳恳的爱好着自己的写作,现在成了小有名气的作者。
在一个经济自由度越来越高,具象的门槛对一个人的发展束缚越来越小的社会,到底什么事情决定了你要走的路呢?
到底是什么东西,让一些学生时代看起来特别优秀的人,后来成了特别平凡的人,而又让那时候看起来平凡无奇的一些人,后来做出了一些似乎超越了他水平的事情。我想这样东西在今天和在两千年前是没有区别的。那就是一个人的渴望。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求仁得仁。平淡生活也好,激烈拼搏也好,只要最终你获得了你想要的,所有的生活都值得被祝福。
但是我现在才算明白,人生任何一个阶段的“筛选”都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什么一考定终身的意义,别被这些一时的标准迷惑。定义你最终归宿的,一定是你能力和欲望的综合。因为即使你学的是理工、干的是码农,如果你最热爱的是写作,那么早晚有一天,你会用你的闲暇时间因为热爱而驱动自己创作。也许你在工作中得到的是薪水,但你的人生在你的写作里。
我想绝大多数中国学生回首自己在学校里的日子,甚至是迈入社会的日子,最应该遗憾没有一开始就被告知的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清楚地认识自己。我是谁,我的性格如何,我有什么优缺点,我适合做什么,我喜欢或不喜欢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这也是我们目前的教育体制最大的缺失。残酷的社会压力逼迫我们通过复制所谓的成功道路来获取社会资源,而完全忽视了人的内在动能才是决定你位置的根本因素。
前段日子看到一句话,说唐僧每到一个地方就会自报家门,贫僧自东土大唐而来,前往西天取经。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所追求的是什么,这样的人是了不起的。但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人浑浑噩噩地过完一生依旧不知道自己到底所追求的是什么,何其可悲!
当我们清楚的认识自己,并尊崇自己内心的想法,了解自己所追求什么。这些东西最终会决定你愿意为什么奋斗,最终会决定你对一份事业的热情和责任心,最终会决定你把自己放在什么样的位置是舒服的,最终会决定你人生的意义。就像文章前面所说的,平淡生活也好,激烈拼搏也好,只要最终你获得了你想要的,所有的生活都值得被祝福。
如何清楚地认识自己?如何找到自己愿意穷极一生去追求的事业?这些问题的答案很复杂,不见得立刻就有答案,这些问题的答案还是不断变化的,这些问题需要你以自己和世界的样子互为对照,去不断地追问,又不断地在追问后塑造。这需要漫长的时间,会发生很多反复,你会不认识自己,也会不断地重新认识自己。
世俗的选择永远都会给努力的人以入口,也永远都会给想离开的人以出口,只是你要付出相应的代价。那么认识自己这件事情,恐怕越早开始越好,因为越早,你就可以以越小的代价去选择你是应当离开,还是应当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