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MySQL 锁分类
在 MySQL 中有三种级别的锁:页级锁、表级锁、行级锁。
(1)表级锁:开销小,加锁快;不会出现死锁;锁定粒度大,发生锁冲突的概率最高,并发度最低。 会发生在:MyISAM、memory、InnoDB、BDB 等存储引擎中。
(2)行级锁:开销大,加锁慢;会出现死锁;锁定粒度最小,发生锁冲突的概率最低,并发度最高。会发生在:InnoDB 存储引擎。
(3)页级锁:开销和加锁时间界于表锁和行锁之间;会出现死锁;锁定粒度界于表锁和行锁之间,并发度一般。会发生在:BDB 存储引擎。
三种级别的锁分别对应存储引擎关系如下图所示。
注意:MySQL 中的表锁包括读锁和写锁。只需记住这个表锁模式兼容矩阵即可。
1.InnoDB 中的锁
在 MySQL InnoDB 存储引擎中,锁分为行锁和表锁。其中行锁包括两种锁。
(1)共享锁(S):允许一个事务去读一行,阻止其他事务获得相同数据集的排他锁。
(2)排他锁(X):允许获得排他锁的事务更新数据,阻止其他事务取得相同数据集的共享读锁和排他写锁。
另外,为了允许行锁和表锁共存,实现多粒度锁机制,InnoDB 还有两种内部使用的意向锁(Intention Locks),这两种意向锁都是表锁。表锁又分为三种。
(1)意向共享锁(IS):事务计划给数据行加行共享锁,事务在给一个数据行加共享锁前必须先取得该表的 IS 锁。
(2)意向排他锁(IX):事务打算给数据行加行排他锁,事务在给一个数据行加排他锁前必须先取得该表的 IX 锁。
(3)自增锁(AUTO-INC Locks):特殊表锁,自增长计数器通过该“锁”来获得子增长计数器最大的计数值。
在加行锁之前必须先获得表级意向锁,否则等待 innodb_lock_wait_timeout 超时后根据innodb_rollback_on_timeout 决定是否回滚事务。
2.InnoDB 自增锁
在 MySQL InnoDB 存储引擎中,我们在设计表结构的时候,通常会建议添加一列作为自增主键。这里就会涉及一个特殊的锁:自增锁(即:AUTO-INC Locks),它属于表锁的一种,在 INSERT 结束后立即释放。我们可以执行 show engine innodb status\G 来查看自增锁的状态信息。
在自增锁的使用过程中,有一个核心参数,需要关注,即 innodb_autoinc_lock_mode,它有0、1、2 三个值。保持默认值就行。
3.InnoDB 行锁
InnoDB 行锁是通过对索引数据页上的记录(record)加锁实现的。主要实现算法有 3 种:Record Lock、Gap Lock 和 Next-key Lock。
(1)Record Lock 锁:单个行记录的锁(锁数据,不锁 Gap)。
(2)Gap Lock 锁:间隙锁,锁定一个范围,不包括记录本身(不锁数据,仅仅锁数据前面的Gap)。
(3)Next-key Lock 锁:同时锁住数据,并且锁住数据前面的 Gap。
gap说明
A place in an InnoDB index data structure where new values could be inserted.
说白了gap就是索引树中插入新记录的空隙。相应的gap lock就是加在gap上的锁。
4.排查 InnoDB 锁问题
排查 InnoDB 锁问题通常有 2 种方法。
(1)打开 innodb_lock_monitor 表,注意使用后记得关闭,否则会影响性能。
(2)在 MySQL 5.5 版本之后,可以通过查看 information_schema 库下面的 innodb_locks、innodb_lock_waits、innodb_trx 三个视图排查 InnoDB 的锁问题。
5.InnoDB 加锁行为
(1)主键 + RR,如下图所示:
假设条件是:
1)update t1 set name=‘XX’ where id=10。
2)id 为主键索引。
加锁行为:仅在 id=10 的主键索引记录上加 X锁。
(2)唯一键 + RR,如下图所示:
假设条件是:
1)1update t1 set name=‘XX’ where id=10。
2)id 为唯一索引。
加锁行为:
1)先在唯一索引 id 上加 id=10 的 X 锁。
2)再在 id=10 的主键索引记录上加 X 锁,若 id=10 记录不存在,那么加间隙锁。
(3)非唯一键 + RR,如下图所示。
假设条件是:
1)update t1 set name=‘XX’ where id=10。
2)id 为非唯一索引。
加锁行为:
1)先通过 id=10 在 key(id) 上定位到第一个满足的记录,对该记录加 X 锁,而且要在 (6,c)~(10,b) 之间加上 Gap lock,为了防止幻读。然后在主键索引 name 上加对应记录的X 锁;
2)再通过 id=10 在 key(id) 上定位到第二个满足的记录,对该记录加 X 锁,而且要在(10,b)~(10,d)之间加上 Gap lock,为了防止幻读。然后在主键索引 name 上加对应记录的X 锁;
3)最后直到 id=11 发现没有满足的记录了,此时不需要加 X 锁,但要再加一个 Gap lock: (10,d)~(11,f)。
(4)无索引 + RR,如下图所示。
假设条件是:
1)update t1 set name=‘XX’ where id=10。
2)id 列无索引。
加锁行为:
表里所有行和间隙均加 X 锁。
6.InnoDB 死锁
在 MySQL 中死锁不会发生在 MyISAM 存储引擎中,但会发生在 InnoDB 存储引擎中,因为 InnoDB 是逐行加锁的,极容易产生死锁。那么死锁产生的四个条件:
(1)互斥条件:一个资源每次只能被一个进程使用;
(2)请求与保持条件:一个进程因请求资源而阻塞时,对已获得的资源保持不放;
(3)不剥夺条件:进程已获得的资源,在没使用完之前,不能强行剥夺;
(4)循环等待条件:多个进程之间形成的一种互相循环等待资源的关系。
在发生死锁时,InnoDB 存储引擎会自动检测,并且会自动回滚代价较小的事务来解决死锁问题。但很多时候一旦发生死锁,InnoDB 存储引擎的处理的效率是很低下的或者有时候根本解决不了问题,需要人为手动去解决。
既然死锁问题会导致严重的后果,那么在开发或者使用数据库的过程中,如何避免死锁的产生呢?这里给出一些建议:
1)加锁顺序一致;
2)尽量基于 primary 或 unique key 更新数据。
3)单次操作数据量不宜过多,涉及表尽量少。
4)减少表上索引,减少锁定资源。
5)相关工具:pt-deadlock-logger。
死锁场景举例
1)资源争用
下面分享一个基于资源争用导致死锁的情况,如下图所示。
session1 首先拿到 id=1 的锁,session2 同期拿到了 id=5 的锁后,两者分别想拿到对方持有的锁,于是产生死锁。
2)元数据锁
下面分享一个 Metadata lock(即元数据锁)导致的死锁的情况,如下图所示。
session1 和 session2 都在抢占 id=1 和 id=6 的元数据的资源,产生死锁。
查看 MySQL 数据库中死锁的相关信息,可以执行 show engine innodb status\G 来进行查看,重点关注 “LATEST DETECTED DEADLOCK” 部分。
建议:
1)更新 SQL 的 where 条件时尽量用索引;
2)加锁索引准确,缩小锁定范围;
3)减少范围更新,尤其非主键/非唯一索引上的范围更新。
4)控制事务大小,减少锁定数据量和锁定时间长度 (innodb_row_lock_time_avg)。
5)加锁顺序一致,尽可能一次性锁定所有所需的数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