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一直是一个认准了就专一得有点偏执的人,还记得初中有一天我在学校附近的路边音像店里翻着盗版CD。看到一个泛黄封面,一个家伙腾空坐在一个躺椅正上方,戴着个大耳机,表情很享受,头上方大大写着Jay,周杰倫。
独特的名字,怪诞的构图,看了五秒钟,直觉让我立刻付了20块把这片CD带回家。
到家把CD放入了随身机,听了第一首歌的前奏我就上头了………………
Wu……..#¥@%#!%¥#……%*(%&¥#@#!%……¥#
除了第一个Wu,我之后一句完整话都听不懂,是一种既不似闽南语又不像普通话的语言,合着炫酷浪漫的鼓点,超级超级超级好听!!!!!!!!!
听了好几遍,忍不住拿出了歌词,好奇地想弄明白到底在唱什么。一看发现是妥妥的中文,虽然是繁体,但我都看得懂,顿时我的智商被自己深深地鄙视了。
知耻而后勇,我拿着歌词,像学习外语一样,开始边听边对照。原来这首歌叫《可爱女人》,嗯……“想要有直升机”……仔细听确实是中文普通话,或者说台湾国语,唱腔有点奇怪,像嘴巴含了个橄榄,嗯……嗯……??不对啊!怎么“想要和你融化在一起,融化在银河”的“银河”不读yin he,而读yinwu?
再对照后面的歌,都多少有点怪发音。有几首歌有rap,特别快,从来没听到中国人把中文说得那么快还不觉得很戆,尤其《斗牛》,原来看歌名以为是西班牙拉丁风格,看歌词原来是说打篮球的,后来知道还是特指三对三篮球。
几乎每首歌都好听,每首歌都可以单曲循环几百遍,只有《印地安老斑鸠》太另类,不是我钟情的淡淡忧伤风格,听得略少。
《黑色幽默》最上头,没日没夜地单曲循环,一点没有要吐的感觉。如果有统计的话,应该是我这辈子听得最多的歌。即使现在,我还是可以听上一天。
顿时,感觉这人要火,大火特火。
这张专辑的做工也特别好,歌词本印刷得很精美,那时候不懂什么正版,盗版,因为从来没见过正版长什么样子,也不知道如果有的话会卖多少钱,全上海的音像店都是卖的十几、二十几块一张的CD,没事就会去逛逛。后来知道这些统统都是盗版,全中国那时可能都没一个店有正版卖。再后来,CD的包装印刷慢慢地进步了,问下来得知有些是引进版,或者说伪正版,卖得比普通粗糙的盗版贵一些。
在周杰伦出现之前,初中高中周围的同学都在听香港四大天王,更洋气一点的听听外语歌。那时候是用磁带的,对90后来说是老古董了,对00后来说相当于我们看留声机唱片了。最开始的磁带随身听还不能重复听一首歌,每次只能手动调整,很麻烦。后来索尼出了一个带单曲循环功能的,每次放完一首歌,会自动倒带十几秒钟到开头再重新播放,当时觉得好先进。
我的品味从小很独特,很多人喜欢的张学友,我一点也没有感觉,那时候几乎一首歌也没听过,《吻别》还是多年以后在KTV一个女生唱给我听的。
倒不是刻意地标新立异,我远不是风云人物,没人在乎我的想法。我是真的没被吸引,甚至有种说不出来的隐隐排斥。
现在懂的形容词多了,回想当时流行的港台歌手,张学友,李克勤,王力宏之类,纵使都是万人迷,但在我这样的彻底音乐门外汉看来,他们“匠气”有余,“灵气”不足。
大陆歌手更不谈了,那时能够为人所知的就寥寥无几。
我看过这些歌手的演唱会视频,我不懂C大调或B小调,看李克勤唱《月半小夜曲》的样子,也确实感觉唱功不能说不优秀,表情不能说不投入,歌词不能说不煽情。
但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深思许久,感悟到,对我来说,歌曲没有产生那种渗透入心的持久共鸣。
因此我初中几乎不听中文歌,也不听英文歌,而是日语歌。
我绝对从来不是一个盲目哈日的人,小学时一个人无意中在电视里看到《黑太阳731》,那一个个恐怖画面,让我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晚上做噩梦到差点想跳楼的恐惧如今还心有余悸。后来大一点了,通过学校历史课,知道了中国二百年来受外族入侵的屈辱史,在近代特别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让我们的先辈倍受苦难。所以从小对外国人都没有好感,小时候每次读到这段悲屈,真的很想有那么一天亲手消灭几个外国特别是日本鬼子,帮祖先报仇,一雪前耻。
记得是从幼儿园陆陆续续开始,上海电视台开始播放一些日本的动画片。第一部有印象的,年代太久远了,久远到已经忘了名字,久远到当时放的时候我根本不知道是日本的。因为配音是中文的,那时根本没有明显的民族意识。
记忆已经非常模糊了,具体剧情完全不记得,依稀记得总体是讲一个少年,骑着一个海豚,好像在为什么而奋斗着的。片尾曲是一个低沉的男低音唱着我不懂的语言,才大概感觉出不是国产的。
那时候应该还没上小学,整部片子的格调给我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
现在知道,这种感觉叫“淡淡的忧伤”。
那时的我,才刚刚翻开有记忆的人生序章,字典里还没有出现过这个词组。
多年以后,在表弟的朋友圈看到他分享的主题曲,才想起来叫《小飞龙》,听完惆怅了好久,好久。
然后是一个真人演的科幻动画风格的片子,这是现在才能总结出来的分类,当时根本不知道怎么形容。还是在幼儿园时期,这次记住了名字:《恐龙特级克塞号》。除了名字其他都模糊了,就记得里面的口号,好像是“一号,准备!”,“二号,准备!”,“大炮,准备!”……。
然后在小学时候《恐龙特级克塞号》出了个升级版:《奥特曼》,几乎每一个夏天都会出一个新的奥特曼,主题曲还都不一样。那时最开心的时候就是放暑假的每周买一份《上海有线电视报》,没错,就是那个“开门第八件事”要做的事情,到现在还没明白前面七件事情是什么……
《上海有线电视报》里面有节目预告,我拿把学校用的30厘米尺,一条条用红笔在《奥特曼》播出的时间下面划线,提醒自己准时收看,再加点其他的和儿童有关的节目,开开心心地盼着。
可惜,最后最期盼的奥特之母和奥特之妹始终没有出现……
再之后,有一天,我独自坐在家里地板上玩奥特曼玩具,电视正好开着。一阵令人振奋的音乐突然响起,伴着一个男人语速很快的听不懂的歌声,我猛然抬头,看到一个动画人物,眼神坚毅,目视前方,一个个小铁片往他身上飞去,顷刻间,变成一个身穿闪亮铠甲的战士!
一个个气宇轩昂、身穿各异铠甲的人物过场之后,字幕缓缓打出了——聖闘士星矢。
从此以后,我对动漫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