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从两个小故事开始:
故事1: 几个月前我受朋友之托,帮他领导的女儿介绍一位家教。要求如下:985或211院校女生,形象佳,善于沟通,能辅导小学4年级的各科课程,每周一至周五晚上辅导孩子两个小时做作业。报销来回的士费,课时费随便开,只要与市场价相比不是太离谱即可。听到这些,我不禁咋舌。这位女孩子的爸爸是某公司董事长,常年外出,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开会的路上,不是在出差就是在出差的路上。当然,他事业很成功,赚了很多钱。妈妈是政府部门负责人,每天只做一件事-“忙”!那么,孩子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我们倾其一生为孩子奋斗,却又把孩子的成长作为高成本代价,多少年后,回顾这一切,或许更多的是懊恼与悔恨。
故事2: 一位朋友聊天和我诉苦,孩子贪玩,不喜欢学习,每天沉迷于手机与电脑游戏。为此,母子二人经常发生争执,最终矛盾激化,孩子离家出走。我问她平时在家都是做什么,她说下班回到家就已经很累了,玩玩手机和电脑,然后就要休息睡觉了。我又问她家里主要是谁带孩子,她说自己很少带孩子,都是爷爷奶奶带孩子去游乐场或者公园,或者在小区里看别人打牌。
我劝她回归家庭,陪伴孩子的成长。她说孩子根本都不听她的,是孩子自己不自觉,跟别人家孩子相比,既不听话也不懂事。对于这位家长,我想说的是,你的世界里没有孩子,孩子的世界里会有你么?既然你觉得没有必要参与孩子的成长,那你凭什么要求孩子听从你。
故事结束了,我想首先说一下我眼中的平民。
故事1中的父母不是平民,平民没有他们那样有钱有权。故事2中的父母也不是平民,平民没有他们那样无知。我所说的平民就是像你我这样,有一定的时间陪伴孩子,有一定的意识引导孩子,并在此基础上愿意为孩子投资。那么,平民应该如何教育孩子?
一、平民的教育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是最宝贵的教科书。我们经常说,一个人可以没知识,但不能没文化。大部分知识是来自于目的性学习,比如读书看报,再比如上课培训。但是文化更多的是对生活实际的感悟,这个是与一个人的阅历以及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的。越厉害的人越拼,因为他周围都是这样的人;越不上进的人越懒,因为当一个井底之蛙,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差不多,就觉得日子过的都挺好。古代孟母三迁,目的就是要改变环境。因此,生活圈很重要,父母要多向优秀的人靠拢,培养孩子也要注重周围环境的熏陶。
二、平民的教育来源于父母自我成长。如果想教育好孩子,父母就要不断地促进自身成长。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父母,平时不注重对孩子的培养,等到孩子出问题了便开始焦虑了,有种生病乱投医的感觉。孩子不爱看书怎么办?孩子不学习怎么办?孩子不听话怎么办?孩子做事情没有专注力怎么办?其实,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的栽培自己!孩子是父母第一任老师,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督促父母把从前忽略的课程补上,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图。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不再好奇,怎么能留住孩子的好奇心?孩子是天使。如果不是因为养育他遇到困难,我们不会去探索,不会深刻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思维模式。我们的生命会因为孩子走向开阔。如果我们抗拒成长,就会把成长的任务转嫁到孩子身上。如果我们不能接纳自己,对自己不满意,就格外需要一个令人满意的孩子。这样,孩子和家长之间永远都是无硝烟的战争。
三、平民的教育来源于高质量陪伴。陪伴,是我们真正尊重孩子,平等地和孩子沟通和交流。不敷衍、不哄骗。大部分的时候,我们都把自己的意愿加诸孩子头上,用自己的眼光和立场审视孩子的一切,把孩子眼中的无助,屈服,乃至恐惧当做听话和乖,却从来没有试着闭上嘴,蹲下去,仔细听。有些时候,我们不了解孩子,是因为我们想要的是目标结果,孩子想要的是过程体验。倘若父母强迫孩子的言行举止都沿照自己的思路,矛盾就会激化。
作为平民,我们没有很多可以自由支配的金钱和权力,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心平气和地对待,冷静淡然地处理。我们可以少听道理,但是一定要有自己的体验和经历,因为这就好比是量体裁衣,是最适合自己育儿之道。
带着孩子一路前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