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年前,林则徐和魏源在晚清的颓败之中站了出来,向沉睡的国人呼吁:开眼看世界。《四洲志》和《海国图志》的成书是中国人最早开眼看世界的杰作。如今,两百年后,在地球村时代,我们没有理由拒绝了解外来文化、拒绝看世界的真面目。
开眼看世界,首先要开眼看中国。我们用井底之蛙来形容眼界狭小的人、被自己成见困住的人。祖国拥有960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山河,有56个民族交相辉映的灿烂文化,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传统,这样一个足够广阔、足够多元、足够深厚的舞台,值得我们去开眼看看,值得我们去了解祖国各地的真实情况。
谈到开眼看中国、饱览祖国河山,不得不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第一人,孔子。孔子在鲁国郁郁不得志之时,呼唤弟子一起踏上了周游列国的征途,他们带着干粮、束脩、书籍和拐杖,走在祖国的苍茫大地上。从卫国到宋国,从晋国到楚国,风尘仆仆、风餐露宿。一路上孔子虽然没有取得任何政治成果,但遍览了祖国大好河山,加深了对祖国各地乡风民情的认识。
自孔子之后,第二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家是司马迁。余秋雨先生说他是二十五史的总策划,鲁迅先生称他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的伟大,司马迁之所以能够身受宫刑而写下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就是因为他亲身游历、开眼看到了真正的中国,巍峨的泰山、浩渺的洞庭,激发了司马迁立志书写祖国历史的热情。
自司马迁之后,有洒脱的李白、有逃难的杜甫,他们在祖国的山山水水中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李白在长江上的快意抒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杜甫茅屋漏雨的感慨。也有细心观察水道的郦道元,写下地理名著《水经注》,有旅行家徐霞客,写下闻名中外的《徐霞客游记》。开眼看中国,中国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流连于祖国壮美的山川,山水诗、山水画、游记散文成为中国文学的中流砥柱。
如今,在21世纪,在交通日益发达和旅行费用日益廉价的今天,我们不应该只读万卷书而不行万里路。我想,对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都能做到基本了解,起码是真实了解的人很少。对于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西北和西南地区了解的人更少。在内蒙古长大,这些年我做过很多次旅行,从辽宁到海南,从宁夏到云南,从上海到湖北,算是到过、算是作为游客走马观花地了解过很多地方。但要做到真正了解,那还是低水平的和肤浅的。
后来,我才了解到,很多没有到过内蒙古的人对内蒙古的印象只有草原、蒙古包、马和牛羊。他们对内蒙古的印象完全停留在电视上或者广告里骏马奔腾的草原,以为家家户户住蒙古包,以为到哪里都是草原。错了,这样的印象很可怜,几乎是对内蒙古一无所知。草原和蒙古包只是内蒙古极小极小的一部分,内蒙古东西部文化差异巨大,内蒙古城镇化发展丝毫不亚于东部地区,十几层以上的高楼在城市处处可见,蒙古包作为居住方式已经很少存在,更多的是旅游,而大部分人都住在城市里。我所在的小镇,只是鄂尔多斯一个极其普通的城镇,还算不上县城,电影院、健身房、游泳池、配有电梯的居民楼、综合体商厦全部具备。在自然景观上,草原只在部分地区存在,黄土高原的丘壑、湿地、沙漠和森林也是这里常见的自然景观。
祖国很大,但人们的眼见却不那么广阔。有时候,我们会以想象看待自己未曾到过的地方,被电视和手机迷惑、被头脑中的刻板印象局限,当我们真正去读书、去旅行的时候,我们才能发现真实的中国、自己脚步未曾踏上的中国。
不少人心中对内蒙古、新疆、西藏存在误解,那是因为他们缺乏了解,所以不会真正理解。没有实事求是地去观察、去实践,而用想象去蒙蔽自己。清代学者戴震有言,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我们要摘下面纱、摘下有色眼镜,去看真正的内蒙古、新疆、西藏,这些地方是美丽的、安全的、繁荣的,那里的各族人民是热情好客的。
作为21世纪的现代人,我们要消除误解、偏见,开眼看中国尚且如此之难,暂时就不要说开眼看世界了,真正的中国和世界是我们坐在屋子里看手机、高谈阔论就能了解的吗?所以,我们要了解中国各个地区的真实情况,最好亲身去观察,千万不要做井底之蛙、千万不要用想象去做评价。
微信搜索:响亮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