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许昌 李辉
周四上午,用一节课的时间结束了《找春天》的第二课时,课的流程如下:
一、学习第三至七自然段,感受早春的“害羞”。
1、抓住重点词语“遮遮掩掩、躲躲藏藏”,理解春好像不愿意见人似的,说明春意不浓,要仔细寻找才能返现,感受春的羞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
其中“遮遮掩掩”一词的理解,张澜轩的理解和表达非常精彩。
2、孩子们找到的什么样的春天?心情怎样?怎样通过朗读表现出孩子们的心情?
首先,引导学生发现“小草、野花、嫩芽、小溪”的变化。“探出头来、一朵两朵、点点、”读出春的“害羞”。接着,引导学生发现句子的表达方法,比喻。在第一课“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古诗中学习了比喻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比喻句的美妙。然后,请同学们仿照这种表达方法说几句比喻句。最后,练习朗读。
在这一环节中,十班的王怡添、张澜轩、陈子阳、安若锦,九班的赵旭晨、郑佳乐、邢哲闻、李培玉、罗嘉怡的发言非常精彩。
二、学习第八段,感受春天的“活泼”。
1、我们是怎样找到春天的?
引导孩子们通过关注动词“看到、听到、闻到、触动”,理解触摸春天通过各种感官感受的。
2、还发现了春天的什么?
提示孩子默读课文,找到“柳枝、风筝、鸟儿、花儿”,引导孩子发现,这句话中,作者把它们当成了“人”来写,赋予它们“人”的生命和特征,写出了春天的顽皮、可爱、活泼、美丽的特点。初步认识“拟人”的修辞手法。
最后是朗读的练习。其实朗读的指导贯穿始终,每赏析一句话都不是拿着一两个词语单独交流的,而是理解和朗读交叉进行,在朗读中理解,在理解后感悟,在感悟中朗读。赏析、理解、朗读,不可分割,相互交融,浑然一体。学生每交流一句话或者一段话,我都会反复的指导,学生反复练习。
课的结束,我引导孩子看板书总结全文:课文分三部分写:首先写出了孩子发现春天的“喜悦”,接着写了孩子们在寻找春天时,发现了春天的“害羞”,最后写孩子们调动所有的感官找了春天,又发现了春天的“活泼”,以便孩子们从整体上去把握全文,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我想特别说明的是,最后看板书总结全文这一点,我个人觉得很重要,这既是在引导孩子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又是再一次的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是强调文章的表达顺序。这样会在孩子心中留下一个清晰的印象,就是在写作时,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虽然我没有清楚地说写作的方法,但是我在用板书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用我的语言在孩子的心中种下了一例“从整体上区布局”种子。这一步的操作孩子现在可能是跟着老师的引导去自我表达,我没有说写作文就像课文一样有层次有顺序等等之类的语言,但是,这样的一种回顾、一种重温、一种强调,看是去是总结全文,其实是再给孩子造成一种影响,这种影响可能刚开始是模糊的,朦胧的,但是,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我有意识的引导下,孩子们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会越来越好。
那么第二课整个的流程是:“整体的初步认知-----分层次精读赏析-----整体的回顾总结”。
我相信,孩子们的学习效果很好,因为,他们闪着亮光的眼睛,高高举起的小手,通红的笑脸告诉了我一切。
作业是:
1、背诵第八段。预习第三课。
2、坚持课外阅读40分钟,家长监督。
3、拓展阅读。
春的消息
金 波
风,摇绿了树的枝条,
水,漂白了鸭的羽毛,
盼望了整整一个冬天,
你看,春天已经来到!
让我们换上春装,
像小鸟换上新的羽毛,
飞过树林,飞上山岗,
到处有春天的欢笑。
看到第一只蝴蝶飞,
它牵引着我的双脚;
我高兴地捕捉住它,
又爱怜地把它放掉。
看到第一朵雏菊开放,
我会禁不住欣喜地雀跃,
小花朵,你还认得我吗?
你看我又长高了多少!
来到去年叶落的枝头,
等待它吐出新的绿苞;
再去唤醒沉睡的溪流,
听它唱歌,和它一起奔跑。
走累了,我就躺在田野上,
头顶有明丽的太阳照耀。
是谁搔痒了我的面颊?
啊,身边又钻出嫩绿的小草……
备注,诗歌一定让孩子读读,最好录制音频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