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阅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是老师配合学生,不是学生配合老师
我们上公开课或者别的老师在自己班上公开课,估计大多数老师担心的都是学生和老师配合不好。什么是配合不好呢,我们认为的就是指学生一问三不知,所答非所问,或者虽然答了,而叫人不知所云。
于老师在书中讲到:“如果课堂上学生‘所向披靡’,如入‘无人之境’,那还要老师干什么?要学生配合老师,那谁是主体?谁是学习的主人?您恰恰说颠倒了,课堂上不是学生配合老师,而是老师配合学生,帮助学生学习。”学习能力差的孩子是最需要老师配合的。书中列举了四个典型的教学案例,于老师是如何去配合学生。
学生回答错了,理解上出现偏差,是正常现象,这正是发挥老师主导作用的时候。而老师们要看到的,恰恰是执教老师在这关键时候如何点拨,如何启发,如何讲解。一句话,看老师在这个节骨眼上,如何去“配合”学生。
教学中,老师的“配合”作用不仅体现在启发、点拨上,还体现在耐心和态度的和蔼上。耐心与和蔼尤其重要,缺乏这两点,再好的启发方法,学生回报的只能是而且永远是启而不发。
实事求是的说,我就是大多数中的老师,每次上公开课前都是对学生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配合老师。尤其是专家授课时,如果是自己班的学生上课,生怕学生不配合,自己坐在下面听课,比自己上公开课还要紧张。
其实那天听完寸老师的课,我的观念就发生转变了,在课堂上寸老师提了一个问题,是我们班的一个学习有困难的一个孩子回答的,刚开始她只回答了一个小点,寸老师就一直非常有耐心的引导她,等待她,给她提供一点线索,鼓励她去发现,最终她完整的回答出了问题。可见,在教学中,老师的“配合”,还体现在发自内心的耐心的鼓励上。适时的真诚的鼓励,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的支撑点,是加快思维的兴奋剂,是开窍的电火花。
今天读完于永正老师这一章的内容,更加深了我观念的转变。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什么是教,不就是教学生吗?什么是启发,不就是给像给猜谜的人提示一下朝那儿猜那样,给学生线索,让学生去发现。所以说课堂上应该是老师配合学生,不是学生去配合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