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意义上,我们常被“听话”教导,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在家听家长的话,在单位听领导的话……然而却被“说话”考核,毕业之后奔向工作单位,和同事打交道、给领导汇报工作、跟客户谈判等等,这些深深地触动我们,大学没有设立说话这门专业,但是这门技术确实是我们的需求。
像为解决数学题找公式一样,《好好说话》为说话设置了分析套路:倾听——判断(权利在何方)——思考应对政策——表达。本书更将说话的技术细分成五维技术:沟通、辩论、说服、演讲和谈判,任何一次合适的说话不仅是符合场景、符合身份、达到谈话目的的实践,也是五维技术的综合应用。无论何时说话,我们都需要注意的关键是场景和权力(沟通权力双方流动、辩论权力在他方、说服权力在对方、演讲权力形成、谈判权力在双方)。李笑来老师在推荐序里说说话和写作有很相似的地方,他认为写好句子前提是针对同一个意思写出多种表达方式,最后挑出最应上下语境的那个句子,好的说话表达也一样,最应语境的话就是好话,不仅不得罪人也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意思。
我是两位宝宝的妈妈,日常生活运用最多的是沟通和说服。针对这两点,我想谈一下感触。沟通将双方置于同一平面,是联结情感的重要工具,正如育儿书籍《正面管教》里讲教育之前先联结,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基础牢固,即使发生一些小摩擦,很会相对好处理。经常沟通交流增进感情,是父母爱孩子的一种表现,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讲在充满爱的家庭环境里长出来的孩子非常自信,会在心底埋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种子,自尊自爱,重视自己,不会随意浪费自己的时间,损害自己的生命。所以家庭之中首要之事常沟通。
其次,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揣摩孩子的需求,因为“有真正的需求才会有真快乐!”作者的观点“诉诸需求及对方痛点”,一切的说服都只是为了找到一个切入点,好让对方能从中找出一个去做的理由。人性的弱点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父母多站在孩子角度考虑问题洞悉对方所需,然后启发式提问,绕个圈问问题或是给孩子讲一个相关故事,促动孩子主动思考,让孩子自发思考并说出我们想要的答案,孩子会觉得这是他自己想出来的会更加珍惜,并且有行动的意愿。
再次,用选择权启发对方,当我们要说服别人的时候,第一步要意识到,每个人都必须拥有对自己行为的选择权,确保它,并且善用它,人性的弱点是以自我为中心,每个人尤其珍视自己的作品和决定,一个人眼里看到的更多是自己,所以想办法促使孩子自行思考自行选择,如一本心理学著作里讲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人们拿到一张照片时最先在里面寻找的那个人是自己;一个公司在解决等候电梯抱怨这问题时,使用的解决方案便是摆放镜子,人们利用等电梯的闲暇时间照镜子欣赏自己,虽然等候的时间没变,抱怨却少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例子数不胜数,跟孩子交流时,父母有心机的设置可接受的选项,比如3、4岁的孩子常常外出玩就不愿回家,为早上穿哪件衣服而胡搅蛮缠,如果我们问孩子“你玩五分钟还是六分钟呢?”“你是穿这件红衣服还是那件黄衣服呢?”孩子会思考并主动选择,无论他选那个答案都是父母可接受的,如此这般友好相处,加深了父母子女之间的感情,同时发挥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了对方。
如写作一般,如何好好说话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修行,叶圣陶老先生说说话是语体文,当我们修炼到出口成章时,直接把说的话转变成文字就是一篇不错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