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人在产品人互助交流群里面提问关于“产品方法论”的问题,说到方法论,很多人就会提到“xx法则”,“xx定律”,这些当然也算,但是这些通用的方法论,听起来很正确,一旦对应到具体的产品工作中,根本没有实践操作的价值,就像正确的废话,你会觉得说的很对,但就是没什么卵用,尤其在面试时,如果回答这种通用的方法论,别人会一眼看穿,你就是一只没有经验的小白;
另外对于方法论很多人可能有误解,网络上搜索关于产品方法论相关信息,发现很多讲的其实不是方法论,而是讲自己的经验,或者产品设计开发流程,牛头不对马嘴;
最近我打算根据我的经验说一下产品经理日常工作中最常用的一些方法论,这些方法论有些是我自己总结的,有些是前辈同行总结的,对于同行总结的,我不是简单的复制,会加一些我自己的理解进去;
在讲方法论之前,我们先明确一下什么是方法论?百度百科里面有比较高大全的解释,我就不复制粘贴了,在产品工作中,我对方法论的理解是,它是产品经理针对某类问题而抽象提炼出的一种解决方法,包括思路,操作步骤,流程等,这个方法是可以复制的,换个人来使用,也可以达到一样的结果,这也是方法和经验多区别,经验往往是不可复制的;
后面我就按照这个思路给大家分享总共7个方法论,因为比较长,这篇文章先分享3个:
1.需求分层
在设计产品时,我们常常会面临这样的问题:
第一. 好像所有人都有某个需求;比如打车需求,只要出行,几乎所有人都会有这个问题,不分地域,性别等因素,这种情况下怎么来设计产品?
第二. 不同的人,在同一个需求背后的诉求其实并不一样,还是以打车为例,有的人希望价格便宜,有的希望服务好,有的希望能快一点,怎么满足这些人的诉求?
第三. 公司的人力,物力,财力是有限的,很难一次解决所有的需求,作为产品经理你要怎么做既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又能兼顾公司的实际情况?
上面这3个问题是我们在产品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总结一下就是需求多而且杂,很难在短期内解决,在这种情况下,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对需求进行分层,所谓需求分层就是指先对需求进行分类,类似的需求归为一类,再排优先级,然后逐步逐类解决;
比如滴滴打车,在滴滴打车app中,有基于多个业务的产品:
拼车:针对价格敏感人群,速度可以慢一点,路可以绕一点,但是价格一定要便宜;
快车:针对对速度有要求,但是对品质没有啥要求的人群,叫车响应速度还可以,但是车一般比较普通;
专车:针对对速度,品质都有一定的要求的人群,叫车响应速度快,车也比较好,同样价格也高
礼橙专车:针对对速度,品质,服务都有要求的人群,除了有专车的优点,服务也很好,价格更高;
2.用户画像
作为产品经理,用户画像这个词大家肯定听过,但是为什么要进行用户画像,可能未必能说明白,一般在实际产品工作中我们也面临这样2个问题:
第一:我们为谁设计产品?
有人说,为用户呀,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用户跟wifi一样,确实存在,但是看不见摸不着,在这种情况下,用户是谁,很容易跑偏,比如产品经理会把自己的想法定义为用户的需求,老板也觉得自己的想法就是用户的想法,每一个具体的用户也认为自己就代表用户,自己的需求就是用户的需求,如果你认为这是正确的,那么人人都会变成产品经理,你设计出的产品肯定是一个四不像,因为你听了太多人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设计的产品就失焦了;
第二:我们的用户到底是谁?
虽然在产品设计初期,我们定义了某类用户作为目标用户,但是在产品的运行过程中,用户是谁,谁来用,并不是自己能控制的,实际使用的用户和初期设定会有很大的差距,就像momo这个产品在初期,定位是LBS社交产品,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大量的野模,夜店人群及失足人群在用,所以要回答用户是谁,并不是很容易的事,不知道用户是谁,就很难有针对性的去优化迭代产品并进行对应的运营,尤其是要开展广告等业务时,要向客户进行用户人群特征阐述,并对用户做到精准触达,不清楚用户是谁,很难做到;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就可以使用用户画像,什么是用户画像,同样也不搬运百度百科中的解释了,我的理解是,用户画像是某一类真实用户的代表,这个代表是一个虚拟的人,不是一个真实的人,这个虚拟的人由一堆特征标签构成,这些特征标签包括基本信息标签,兴趣标签,行为标签,消费标签等等,标签类型越多,越详细,这个人的形象越具体;
一个产品在最开始的时候画像最多不超过3个,太多产品就很难定位,随着产品不断发展壮大,用户越来越多,画像会越来越多,比如像微信,百度这样通吃型的产品;有了画像,在设计产品的时候,你就围绕用户画像去设计,而不是围绕某个真实的用户或者老板去设计,这样就不会跑偏,同样当用户进来后,通过建立用户画像,可以针对性的运营和迭代产品,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
3.极简产品
在设计产品前,会进行用户需求分析,然后基于分析的结论来设计产品,但是不论是通过定性还是定量的手段,都很难百分之百确定用户的需求,只能基于有限的样本得出一些假设性的结论,然后基于这个假设性的结论去设计产品,然后在实际的环境中去验证,这样设计出的产品就面临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假设有可能是错的;
但是如果不做直接放弃,存在机会成本,万一是对的呢,竞品做了就可能领先了,如果做的话,就会存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成本,怎么办呢,这时候就需要在机会成本和资源成本做一个平衡,可以做,但是尽量用最少的资源投入来做,这对应的产品上,就是产品也可以做,但是不能太复杂;
在这种解决思路下设计的产品,就是“极简产品”,也称为“最小可行性产品”,英文名Minimum Viable Product,简称为MVP;
什么才算极简,没有明确规定,也没有人规定,每个人能力不一样,能做到的极简也不一样,我总结了一个原则,尽量少用研发资源甚至不用研发资源,能让业务跑起来的最小的功能集合就是极简产品,比如我曾做过一个极简的产品,想测试售卖商品是否行的通,先通过产品原有的资讯功能写了一篇商品介绍文章,在文章中放了收款二维码,联系方式,然后通过广告位配置了文章的链接入口就上线了,上线一段时间后有人下单,然后再调用研发资源,完善产品展示,下单,支付等功能;
极简产品的方法在开拓新业务,尝试新方向的时候特别有用,几乎成为行业内最常用,普及率最高的一种方法论;
总结
方法论每个人都可以总结,每个人都可以学习使用,只不过有的方法很巧妙,会被传播,慢慢被行业大多数人接受,有的笨拙就没有人使用了,比如记得我之前学英语的时候,不会英标,有人提议在英语上面标汉语,用汉语的发音代表英语的发音,这虽然造就了中国式英语,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在当时确实是一种好方法;
对于上面提到的每个方法论的具体操作,以后有空了再展开来写,今天就先写到这里,后续会再补充剩下4个方法论,大家有什么问题欢迎来找我交流讨论~
本文原创发布于简书。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