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吴国我想到了很多人物比如孙武、伍子胥、夫差、专诸,勾践、范蠡、西施等等,总之这是个有故事的国家,而且故事都很有趣。上面列举的人物是大家所熟知的,这里我想提一个大家不熟悉的人,这个超级牛人的名字—季札。
司马迁在吴太伯世家里用了大量的篇幅,详细的描述了季札的生平事迹。
一、初心笃定,不慕虚荣
季札是个很特殊的人,他有三个哥哥,他是老四,先王去世时想把王位传给季札,他的三个哥哥也赞成,但是季札坚决不接受,甚至为此到深山里去种地,放弃了一切在世人眼里看来难以舍弃的东西。看来他很清楚废长立幼是个高风险的事情。尽管他很有才能,但是他还是坚持大哥继位,自己甘心辅佐。面对利益和诱惑的时候,能坚守自己的人不是没有,是很少,这部分人有超出常人的智慧,季札就是一个。
在季札眼里做王还不如做点事来的实际,他是个务实的人,为国家为百姓做点事才是他的初心,他不想让权力影响自己的判断。做自己是他想做的,而做大王是别人的愿望,现在很多人就是总拿别人的愿望当成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活成了别人那不是自己。
二、听乐明理,洞见贤明
季札的智慧集中体现在他出使各国的表现上,他到了鲁国请乐师演奏周乐。每演奏一首乐曲,季札就把相关的典故、人物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和人物的美德说了出来。周乐在其他人的耳中可能仅是乐曲,但在季札的耳朵里变成了乐书,如果没有渊博的学识,深厚的乐理知识是不可能做到的。正所谓厚积薄发,没有积累就没有洞见,任何成功都不是偶然的。
三、弃权避祸,安身养命
季札离开鲁国够来到了齐国,他根据齐国的形式给晏平仲提出了一条建议:“赶紧放弃自己的封地和权力,可以免予灾祸”。当时齐景公无能,权臣栾施和高强形成了对峙局面,在这个时候权力和封地带来的不是好处,反而可能是来自两方的党同伐异。因此为了避免灾祸,季札建议晏平仲放弃权力和封地,保命要紧,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晏平仲按照季札的建议去做果然从栾高之难中幸免于难。
四、德政治国,君子无患
季札离开齐国后到了郑国,见到了子产,两人相处十分融洽。季札分析郑国的形式说,当前郑国的执政者奢靡不修德政,统治的时间不会长久了,到时候大权必定会落到你的手里,你如果大权在握一定要修德政,以礼治国,不然郑国将败亡。子产深以为然,子产可是孔子的高徒,见识必不输于常人,他对季札的话深以为然,成为了一代贤君。
季札到了卫国,发现卫国有很多仁人君子,于是说到君子多则国无患。什么是君子?有能力为国家分忧的人,这样的人多了,国家还有什么了担心的呢?
五、终身不乐,三家分晋
季札到了晋国,发现孙文子在歌舞升平,乐声很远都能听到。他分析道孙文子大祸不远了,因为国君新丧,他就在歌舞升平,这就和燕子把窝构筑在帐篷上一样,处境十分危险,会成为众矢之的。孙文子听说后,终身不听琴瑟之音才得以避祸。
季札到晋国后就发现晋国国君无能,国家的实际权力掌握在赵魏韩三家手里,他敏锐的判断不久晋国就会被三家瓜分,他劝自己的好友叔向说:“你性情刚直,要早点做好准备,不要因此而受到牵连”。能识时务,辨人情,有对策,不负贤者之名。
六、守诺重信,解剑悬冢
季札出发到鲁国前,先见到过徐君,徐君很喜欢季札的宝剑,但是不好意思开口。季札早就发现了,但是为了出使各国因此没有将宝剑送给徐君。回吴国的路上,季札又路过徐国,徐君已死,但季札将自己的宝剑解下来,悬挂在了徐君的坟墓旁边的树上。随从不解的问为什么?季札说我早就决定将宝剑送给徐君,就算现在他死了,我也不会因此违背我内心的意愿的,这就是守诺重信的美德。
百科里对季札的描述是:吴王寿梦少子,孔子的老师,与孔子齐名的圣人,同时也是孔子最仰慕的圣人。称为“南季北孔”,历史上南方第一位儒学大师,也被称为“南方第一圣人”。先秦时代最伟大的预言家、美学家、艺术评论家,中华文明史上礼仪和诚信的代表人物。
有伟大的人物才有了后面精彩的故事,后面专诸刺王僚、伍子胥伐楚、孙武用兵如神,吴王夫差亡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等精彩的故事早为大家所熟知,我就不另述了。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