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从2016年开始,知乎、果壳、喜马拉雅FM、得到以及其他知识付费平台呈井喷趋势,知识付费的用户迅速增长。有数据显示,有知识付费意愿的用户暴涨了 3 倍,知识付费用户达到近 5000 万人。在2017年,知识付费用户还会持续上涨。人对于知识的渴求似乎空前高涨。
《欢乐颂》中曲筱绡、安迪与赵医生和魏渭凑上一桌去打牌。安迪在牌桌上连赢。而曲筱绡和赵医生却输的非常惨。安迪笑话魏渭时说了一句“亲爱的麦克白夫人,你的双手也不干净!”曲筱绡个没文化的却笑话魏渭是小受。顿时周围的气氛变得异常尴尬,赵医生的脸变得比用了十年的锅底还黑,魏渭利用自己的智慧故意小事化大,大家不欢而散。
读过莎士比亚的人都知道安迪这句话是在说奇点也是自己行为的“帮凶”,不能只怪她一个人。
有句话叫做:鱼找雨,虾找虾,乌龟找王八。话糙理不糙。大家思维逻辑、智商、学识不在一个层次,脑电波在不同的维度,怎么能愉快的玩耍啊?
曲筱绡后来跟赵医生的交往中,患得患失,小心翼翼,就怕赵医生嫌弃自己没文化。
02
随着知识付费平台和自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平台、简书、今天头条、一点头等的崛起,举国上下沉浸在知识获取中,喜马拉雅、得到听书,各种微课程,人们乐此不疲,我却只感到悲凉。
各大平台的崛起的背后反应了国人自我获取知识能力的下降,没有自我思考的能力以及正在变蠢变慢的思维。几千年来,从秦皇焚书坑儒,汉儒罢黜百家,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的盛况不复,杀死的不单是当时中国领先于世界水平的哲学,也杀死了国民的自由意志。到了明朝,好嘛,直接八股文了,十年寒窗苦读,变成了应试考生们对朝廷的歌功颂德,考卷有了标准答案,不允许对政治各抒己见,治国安邦的良才要从这些考生里选拔啊,就是这样一群附庸之辈?清明时期的文字狱一直从出不穷,动辄牵连,更是进一步固化了人的思维,所谓愚人!
看到这里有些人会不服,你看我平常上下班开车的时候都在听喜马拉雅、得到获取知识,人家精英不也是经常用喜马拉雅、得到吗?哦,我是不是该给你竖个大拇指夸你一声?
对此,我想说:放屁!
你只是喜欢沉迷在你看,我在学习的自嗨假象。你真的很爱学习哦,你开车都在听喜马拉,那你能给我解释下你回家为什么刷微博,朋友圈到十二点?什么?你说你很累,不想看书?那你好有精力刷微博哦。
没错,我不否认很多精英也喜欢知识付费,但是屌丝们别忘记里,精英有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完整的知识框架,在你每日每日刷微博,转发朋友圈鸡汤的时候,人家在没日没夜的学习啊。人家用只是为了往自己的知识骨架上,填充血肉,吸收新观点,日常从付费平台得到的都是对自身知识框架的一个补充。可从来不是依赖平台来学习啊。
而且那些微课的导师,大V们分享出来的内容,都是根据人家的经验总结的,甲之砒霜,已之蜜糖、于你未必适应啊。因为你没有关于知识的完整架构。
大哥,你指望你在开车间隙获取的零碎知识拼得过人家环环相扣、逻辑严密的知识架构,你才是在白日做梦啊。晚上大段的整块化时间,你拿去微了个博。
03
OK!我们再来看看纸质书的阅读情况!
根据2016年的数据显示,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远低于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人均每天读书13.43分钟。随着90年代的改革开放至今,人们口袋里有钱了,思维反而空虚了,精神的增长远远落后于物质的增长。
我在平时工作、生活中跟很多小伙伴交流过,有个小伙伴很喜欢买书,经常在朋友圈晒书,除了买书她也是喜马拉雅的付费会员,总之朋友圈、微博晒图很哈皮。我如果看到都会给他点赞,感觉他好有文化,好努力,也很开心,终于有一个同类跟我一样喜欢纸质书籍。后来有一次,我去他家的时候,发现他买的绝大多数书籍都安安静静的躺在书架上,连塑封都没有拆开,已经蒙尘。我问他:你花了这么多钱,买这么多书,怎么不看呢?小伙伴耸耸肩:没时间。我想起,小伙伴每天更新的朋友圈,微博信息,在看看小伙伴脸上精致的妆容,那是每天早起两个小时画出来的,好吧,我竟无言以对。
亲啊,不是书籍买回来知识就是你的了,是你要学进你的脑子里,融入你的骨髓里,让他随着你的血液奔涌,沸腾,变成你的沉淀、积累。而我的小伙伴显然认为,外表好看比灵魂好看更重要。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变成了一个看脸的世界,可是好看的脸很多,但是有趣的灵魂很少啊。
曾经,一个跟我很好的朋友问过我:你每天这么努力干什么?不如好好的舒服过日子。我看着她明显空虚的脸,渐渐地感觉到了我们之间的差距。诚然,我每天确实是感觉累,工作之余,大量的时间被学习和看书所占据。但是,当我开始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从未感到空虚,每天都有明显进步的感觉让我欲罢不能。而她却在各种无效的社交中消耗着自己的精力和生命。
我坚持阅读的时间一年多了,从最开始看书5分钟打瞌睡,到现在捧着书能哈皮的看上一整天都觉得不过瘾,但是因为我必须学习日语,所以每天的阅读时间不是很充裕,就算是这样我上周也看完了4本书,包括胡塞尼的《灿烂千阳》、《群山回唱》,和《寂静的春天》以及《世界的凛冬》第一部。
因为经济的原因,我不能像其他人一样去世界各地旅行,所以,我告诉自己,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所以,我捧起了书本。通过阅读,我越来越看到另一个不同的世界,和不同时代,不同国籍,不同思维的作家交流思想,灵魂就像是喝饱了蜜。
04
这是一个矛盾丛生的时代,人们对深度知识越来越渴求,同时却希望深度知识越来越浅显易懂。即想好好学习,又克服不了自身的弱点。克服不了自身的弱点,就会越来越焦虑。常常今天听了A的观点,顿时觉得很牛逼,世界的真理都在你眼前展开,明天听了B的观点,也觉得很有道理,问题是,B觉得A是个傻逼,于是,你精神错乱了。
跟现行的教育机制有关,也与我们的历史有关,我们的国民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群体中的个人似乎很习惯跟随。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随大流。“《欢乐颂》中樊胜美说过:人啊,随大流最舒服,标新立异最累,被迫的标新立异更累。
在现行的教育机制下,学生们考卷上的填空题有标准答案、选择也有标准答案,这我也就忍了,但是我不理解的是,为什么阅读理解也有标准答案呢?每个人的原生家庭、后天的教育已经经历,甚至思维都是不一样的。为什么要把人打造的像生产线下来的产品,该圆的绝对不方,该方的也绝对不圆?既然涉及理解,那就要深入到思维的层面,思维难道不该是自由的吗?
当我们从很小的时候,我们对这个世界感到好奇,我们喜欢探索啊,于是我们的父母告诉我们,A不可以,B也不可以。什么!别想了C更不可以!我们的老师们呢?手里拿着“锤子”,嘴里咬着“钉子”,在我们的思维里敲敲打打的钉上条条框框。
一旦答案不合老师的意,老师愤怒的拎着考卷,朝你吼:什么?你怎么能这么想,你怎么敢这么想?快给我改了!一旦你稍稍露出点想反抗的念头,你的老师狰狞的一笑:什么?你不改?你还想不想毕业了?你想独立思考,言论自由,可是你老师不给你发毕业证啊。于是你忍着气,捏着鼻子违心的改了答案。战战兢兢的交给老师。同时你也把你独立思考的能力交给了老师。
多少人在成年之后,对于该过怎么样的生活,选择什么样的工作,都想找一个标准答案,然后按照这个答案循规蹈矩的去做就OK啦!
其实这些问题没有人能给你标准答案啊,你只有自己去想、去找。哦,不好意思,我忘记了,你的独立思考能力已经被你的老师和你的家长合起伙来偷走啦。
而现在的知识付费,看起来你只要付一笔钱,就可以买到知识,安知你卖掉的不是你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知识付费告诉你标准答案,你会去思考延伸,举一反三吗?还是只是囫囵吞枣咽下去,从未深入。知识付费可以用,但是你真的用对了吗?
你是把知识付费当成你知识累计中的一环,还是当成了你解决你“知识焦虑”的救命稻草?只是用来掩饰自己的无知和用来自嗨?我想这是每个人都需要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