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依然是李白的诗。
前两句一上来表达的意思很简单,就是时间(春末夏初),以及事件。(王昌龄要被贬去的地方很远。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
后两句抒情。在很难过的心情之下,诗人想要把一番愁思寄予明月清风,随着友人一同去那个遥远的地方。
古代车马通行不便,分隔两地要见上一面,真叫千难万难。
于是所有轻盈可动的、可以飞的东西都成为了寄托情感的代表。
鱼和雁自不必说了。
离居欲有赠,春草寄长谣。
将心托明月,流影入君怀。
愿为边塞尘,因风委君颜。
读这些句子,仿佛可以看到一张张满眼赤诚期待的脸。很动人。
回到这首诗。
春末夏初,明明也可以是“熏风初入弦”的闲适时光,诗人却偏偏只看见漫天杨花飞絮,只听见凄切子规啼鸣。
杨花的飘荡没有定所,子规叫声的哀切悲伤,大抵也可以用来形容那时候大多数人的命运吧。
但这首诗吸引我的地方并不止于此。
如果句子里只有哀伤,那读起来也太没意思。
我喜欢末两句。
前面“我寄愁心”尚透出婉转的哀意,后面的“直”,一下子把气提上来了。一路直往,仿佛所向披靡、无可阻碍。
大概这,是只属于李太白的“挥斥八极、凌属九霄”。
今天把李白的诗都读完了。
成就一番功名然后退隐登仙,这是太白一世的梦想。可惜最后都没有做成。
我觉得他一直游走在天真和复杂之间,在醉酒和清醒之间,在洒脱和苦痛之间。
自我纠缠的人,痛苦总是多些。
我又看到一些资料,说他实际上并没什么治国的才能。他的才,真的只是“文才”罢了。从这个角度看,似乎能对他的人生的痛苦更多一分理解。
上苍造物,用心难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