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文诗是汉语独特之美的一种体现,读起来回环反复,绵延无尽,荡气回肠,意兴盎然。其中的精巧真是让人读到的时候拍案叫绝,深信陆游那句“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回文诗从文体上说叫回文体。唐代上官仪说,“诗有八对”,说的是诗歌上的修辞手法。其中七对的就是回文对,充分展示并利用了汉语以单音节语素为主和以语序为重要语法手段这两大特点。“八对”一曰“地名对”,送酒东南去,迎琴西北来。二曰“异类对”,风织池间树,虫穿草上文。三曰“双声对”,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四曰“叠韵对”,放荡千般意,迁延一介信。五曰“联绵对”,残河若带,初月若眉。六曰“双拟对”,议月眉欺月,论花颊升花。七曰“回文对”,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八曰“隔句对”,相思复相异,夜夜泪沾衣;空叹复空泣,朝朝君未归。
最早的回文诗现在公认的是苏伯玉妻的《盘中诗》。苏伯玉是西晋初年人,出仕蜀地,久而不归。其妻居于长安,运用巧思制为盘中诗以叙思念之情。这种诗写于盘中,从中央起句,回环盘旋而至于四角,所以称为“盘中诗”。诗曰:
山树高,鸟啼悲。泉水深,鲤鱼肥。空仓雀,常苦饥。吏人妇,会夫稀。出门望,见白衣。谓当是,而更非。还入门,中心悲。北上堂,西入阶。急机绞,杼声催。长叹息,当语谁。君有行,妾念之。出有日,还无期。结巾带,长相思。君忘妾,未知之。妾忘君,罪当治。妾有行,宜知之。黄者金,白者玉。高者山,下者谷。姓者苏,字伯玉。人才多,智谋足。家居长安身在蜀,何惜马蹄归不数。羊肉千斤酒百斛,令君马肥麦与粟。今时人,智不足。与其书,不能读。当从中央周四角。
诗词比较简单,就不做翻译了,但是心思巧妙至极,最后一句是说明这首诗应该怎么读。此文体一出,历代大家竞相效仿,经过历代诗人的开发和创新,回文诗的种类大体可分为“通体回文”,“就句回文”,“双句回文”,“本篇回文”和“环复回文”等。
我最早接触的一首回文诗是小时候家里台历上写的小故事,当时看后真是爱不释手,反复咏唱,现在还记忆犹新。
《赏花》
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这就是一首环复回文诗,“环复回文”是指先连续至尾,再从尾连续至开头。后来知道此诗作者是秦观(另有一说是苏轼),相传当年苏轼去拜访秦观,正值秦观踏春出游,闻讯写下十四个字寄给苏轼,正是:“赏花归去马如飞酒力微醒时已暮”。众人不解其意,只有苏轼看罢哈哈大笑,刷刷点点写出了阅读顺序。文坛大家的风采真是惹人倾慕啊。
再分享一篇明末才女吴绛雪写的《四时山水诗》。
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
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红炉透炭炙寒风御隆冬。
可拆四首四季景色。
《春景诗》
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
《夏景诗》
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
《秋景诗》
秋江楚雁宿沙洲,雁宿沙洲浅水流。流水浅洲沙宿雁,洲沙宿雁楚江秋。
《冬景诗》
红炉透炭炙寒风,炭炙寒风御隆冬。冬隆御风寒炙炭,风寒炙炭透炉红。
文思巧妙,但意境差强,毕竟收到字数和遣词的限制。
《赏花》之后,我就特地翻找了很多本台历,又找到一首《两相思》,这是一首通体回文诗,“通体回文”是指一首诗从末尾一字读至开头一字另成一首新诗。正读是丈夫思念妻子,倒读是妻子思念丈夫。正应了“相思”是互相思念,两人虽远隔千里,书信难托。但真心无二,望眼欲穿。
《两相思》
宋·李禺
枯眼遥望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
途路阻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
【倒读】
儿忆父兮妻忆夫,寂寥长守夜灯孤。迟回寄雁无音讯,久别离人阻路途。
诗韵和成难下笔,酒杯一酌怕空壶。知心几见曾来往,水隔山望遥眼枯。
通体回文诗中,我还比较喜欢的还有苏轼的两首。
《题织锦图回文》
春晚落花余碧草,夜凉低月半梧桐。人随雁远边城暮,雨映疏帘绣阁空。
【倒读】
空阁绣帘疏映雨,暮城边远雁随人。桐梧半月低凉夜,草碧余花落晚春。
《题金山寺回文本》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晚,霭霭红霞晓日晴。遥望四边云接水,雪峰千点数鸥轻。
【倒读】
轻鸥数点千峰雪,水接云边四望遥。晴曰晓霞红霭霭,晚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就句回文”是指同一首诗里,每一句的前半句和后半句形成回文。此种手法对联中应用较多,如“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等。
郎念亲时亲念郎,乡思几度几思乡。海隔山又山隔海,霜复风来风复霜。
逝水流年流水逝,狂花落日落花狂。问情多少多情问,肠断空楼空断肠。
“双句回文”是指下一句为上一句的回读。这里和大家分享一篇纳兰性德的《菩萨蛮》。
《菩萨蛮·雾窗寒对遥天暮》
清·纳兰性德
雾窗寒对遥天暮,暮天遥对寒窗雾。
花落正啼鸦,鸦啼正落花。
袖罗垂影瘦,瘦影垂罗袖。
风翦一丝红,红丝一翦风。
“本篇回文”是指一首诗词本身完成一个回复,即后半篇是前半篇的回复。目前此类尚未找到比较喜欢的,属于未完待续吧。
历史上对于第一个回文诗作者尚有争议,但对于回文诗第一确是公认的,那就是《璇玑图》。《璇玑图》是南北朝时期女子苏惠所作。相传苏惠和丈夫窦滔因丈夫纳妾关系十分紧张,两人异地之后,窦滔甚至断了和苏惠的联系,苏惠将对丈夫的漫长思念之情用五色丝线绣在了一块八寸见方的锦帕上。全诗840字,纵横各二十九字,纵、横、斜、交互、正、反读或退一字、迭一字读均可成诗,诗有三、四、五、六、七言不等,当前统计可组成七千九百五十八首诗,堪称是一篇巧夺天工的名作。相传当时无人能读通全诗,苏惠说:“除了我的丈夫,无人能解其中三味。”窦滔在看到《璇玑图》后,也感受到了妻子深深的爱意,两人重归于好,恩爱如初。
《璇玑图》镇楼,留给给位看官自行解读吧。
最后附上一首回文小诗:
【正读】
孤灯烛影瘦,泪痕满红袖。树凋寒风起,枯叶摇冷秋。
【倒读】
秋冷摇叶枯,起风寒凋树。袖红满痕泪,瘦影烛灯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