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一点,本人就是个无业的金融民工,34岁了,也正处于这个阶段,写作也是业余的,刚好有这个机会,写点人生或职场类的文章,结合看过的影视剧或节目,也来谈谈中年危机。。。
最近几个月,网剧我是余欢水大热,在后疫情期间,各种焦虑矛盾越发明显,很多人都说,看到余欢水,仿佛看到了自己,纷纷感叹:我是中年人,我太难了。多数人只有余欢水的命,但没有余欢水的运,没办法,影视艺术需来源于生活,但也需要高于甚至偏离生活,这样大家还有点幻想。。。
财经郎眼节目也针对中年危机,做了一次主题讨论,觉得很有意思和代表性。
一位企业家说:危机是每个年龄段都有的,只不过叫法不一样,小的时候叫少年的烦恼,长大点叫青春的迷茫,然后是中年的危机和老年的孤独。所以必须客观的意识到,人生每个阶段,都会遇到快乐和烦恼,这是人生过程的组成部分,因此不用过于褒贬。
一位心理学家说:中年阶段是社会中坚力量,更需要做好自我心理建设,而不是外求。作为社会的夹心层,该有的技能和关系都有了,新的技能也很难学会,形成了一种习惯,甚至固化,所以在做自我心理建设时,应该想到的是应对焦虑的方式,而不是让我不焦虑。。。
最后在选一位嘉宾说的,怎么应对中年危机,相对更有操作性的建议。
一位社会学家说:有五点或五个维度需要注意。
1 人还是要有意义感。
虽然是终极的哲学问题,你为什么活着,很难回答;可一旦这个事情,想的更清楚了,这个东西会支撑你,度过最危难的时候。想想大地震的时候,为何母亲能有巨大的能量,能顶住那么大的石头救小孩;刘备一辈子颠沛流离,为什么没有放弃? 这些除了靠自身本能外,更需要的一个强大的人生信仰或使命。。。
2 职场最大的法宝,就是形成你的核心竞争力。
降低可替代性,让职场离不开你,这样才有底气,但怎么形成你的核心竞争力呢?最后我们在谈。。。
3 要学会看透,或者说解构,为人处事等的核心问题,学会去分析并解决问题。
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在中国通史中说到:各种观念,根于习惯,而习惯源于生活。社会的形成,与其说是源于人的本性,不如说是源于生活情形,而生活工作中的一切人为的事,都包括在文化之中。我想,这可能就是嘉宾说的看透,所以弟子规中说:有余力则学文,多看看历史背后的文化制度思考,毕竟世上没有多少新鲜事,只不过我们知道的或答案的选项太少了,所以会感觉迷茫困惑。
4 除了工作之外,要建立一个个人、家庭、朋友、知己等多点的支撑网络。
这样的话,即便一点出现问题,也不至于全盘崩溃。除了上面说的对内信仰外,人还是社会的人,需要各种对外关系的和谐。大家应该有这种体会,当面对各种危机时,你能主动对亲朋好友提及的时候,问题已经解决一半了,人生也会变得更积极。
我就深有体会,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总觉得一半是现实,一半是虚幻。但是,当我回归家庭的时候,发现自身的问题,很多都已经不是问题了,因为没那么多时间精力胡思乱想了,环境确实改变人。上有老下有小的忙碌,让我越来越回归,生活该有的样子。
想去无间道里面,陈道明说过的一句经典台词:往往都是事情改变人,人改变不了事情;而少部分人,确实改变了一些事情。。。扪心自问,有多少人能成为少部分人,我们都是平凡的大多数,只不过有些人,不愿意承认罢了。
5 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关系。
我想这第五点和第四点,基本可以合并。
面对一个未知的领域,想尽量更好点,借鉴是很有必要的,就像我写的这篇文章。其中一半的内容是嘉宾说的,其他一半在自己发挥解读。而对于结果,我们不必过多在意,事情没到好的结果,无非就两个原因:一是自己不够努力,未达到需求的预期,继续努力就是;二是外在的环境变了,这个是没办法,只能让自己尽快适应。
就像我现在一样,后疫情期间,回到十八线小县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外部环境确实变了,以前在大城市,找金融类工作相对简单。所以得适应下,看看是否有机会,能否考进体制内或其他工作,不求发家致富,但求过一家人过的的稳当,健康和平安。。。
最后在说下核心竞争力,职场无非做两种事情,一是做事,二是做人。
做事方面:积累更多的核心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做人方面:
一 是对内:尽量做到三自,自信、自律、自省,虽然是很难。。。
二是对外:用弟子规中的话说,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虽然说的是家庭关系,但用于职场社会中,也是适用的。
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回归到真善美,这三个简单的字,你容易发现不一样的风景。
如果硬要用余欢水的观点,那就是面对中年危机,用意念扛着,扛着扛着就过去了。人生没有什么大事,除了生死。。。
浪兄写于2020年6月15日 13点到15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