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传奇”系列之中华典乐
师文出生在一户农家,幼时一次去山谷中玩。见到一位老人,正端坐在一块高高的石头上抚琴弄弦,飞过的鸟儿都停驻在他的周围,随着乐律的起伏不听扇动着翅膀,石头下一条清澈的小溪流过,鱼儿闻音,也不停跳出水面喝彩。小小的师文藏在一棵树后面,虽听不出所弹得乐曲究竟是什么,但其中气韵清健,曲调悠远,听完如沐春雨。渐渐地的听得痴痴的。不觉一曲中了。老人转身,对着他藏身的那颗树说:“闻乐何须惧尔?高山巍峨,流水潺潺,不过顺乎自然,闻琴而心动,亦复如是。何不出来一见?”
师文见自己已被发现,便怯怯的走了出来,说道:“闲来无事,故来林间耍弄,见先生于石上弹琴,不觉听得痴了,不想有扰仙人,还望见谅。”老人闻言大笑道:“何出此言,山河湖海自有声,鸟语花香皆真情。何来打扰一说。”
师文见先生并不生气,便开心说道:“我虽然没有弹奏过琴,也不懂得音律乐章,但刚才我听到先生琴曲中仙音萦绕,如登洞天,又时而又慈悲绵延,渐入人世,仿若层层下走,终至人间。”老人闻言开心笑道:“汝聪慧矣,可为乐师。
然吾有事在身,不能相授,若你有心学琴,可至卫国寻师襄子,向他学琴,他自会收你。汝当勤勉,勿急勿躁,琴音如流水,专濯尘裳染。切记!切记!”
小师文回家头便向父母请辞,说要去卫国学琴,父母不解,又阻拦不住。故只能让他去了。数月奔波,小师文累的腿软筋疲,但想想老先生的话,那仙乐般的乐音又于脑海中不听回绕,他就又来了精神。终于在今日天黑来到了卫国的城门。听过一路打听,重要来到了师襄子的门前。扣门三声,一家仆走出,问是何人。师文答道:“我来自郑国,打算向师襄子学习琴艺,烦请通报。”不一会,家仆走出对他:“师襄子先生,近来繁忙,并无收徒之意,你还是请回吧!”师文见师襄子不同意,便一直跪在门前,不起身离开,家仆闭门而入,不复再言。
次日,家仆出门打扫,见他仍然归于门前,便说到:“先生不肯收你,自有原因,你又何必执着?”小小的师文,只是跪着,并不言语,一连数日,日日如此,这一日,师襄子外出,开门后见小师文跪于门前,眉宇笃定,双瞳清澈,不觉内心动容,问道:“你真想学琴?”小师文忙点头,师襄子说:“那好,你就先留下来吧,过一段时日再看,我出去办点事情,傍晚才会,你先随家仆进家里休息吧!”小师文闻言大声喊了一声:“师父!”便倒了下去……
傍晚,师襄子外出归来。便命家仆唤师文过来,师文吃过了晚饭,也休息了一日,体力渐渐恢复,神采愈加飞扬。师襄子问道:“当今乱世,人人食不果腹,饥饿难活,你为何要学弹琴呢?”师文闻言说道:“君王有道,家国得正,民自安泰,君王无道,乱臣贼子出,百姓故困苦,这都是由于一个国家的君王骄奢淫逸所至,自己学琴不为颐养性情,为正人心也。”
师襄子闻言,不禁内心暗暗叹服,小小年纪,竟然夫子般志向,可为栋梁之才呀,于是便决定亲授他琴艺。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就这样,三年眨眼过去了,可经过了三年的学习,每次师襄子让他演奏,他竟弹不成一个乐章。师襄不禁失望的说道:"你虽心有大志,然而终究缺乏悟性,恐怕很难学会弹琴,你还是回家吧。"
师文放下琴,对师襄子说道:"师父啊,我并不是不能调好弦、定准音,也不是不会弹奏完整的乐章。我所关注的不在弦上之音,想要表达的也不只在声。倘若我的心并未真正的理解每一个音所要传达的内容,又不能准确的通过琴来表达传递这些志向的话,我又怎么敢轻易的弹琴呢?因此,请师父再给我一些时日吧,看是否能有长进!"
果然,在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师文去拜见他的老师师襄子。他首先奏响了属于金音的"商"弦,使之发出代表8月的南吕乐律,只觉琴声挟着凉爽的秋风拂面,似乎草木都要成熟结果了。他又拨动了属于木音的"角"弦,使之发出代表2月的夹钟乐律,随之又好像有温暖的春风在耳畔回荡,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接着,师文奏响了属于水音的"羽"弦,使之发出代表11月的黄钟乐律,不一会儿,竟使人感到霜雪交加,江河封冻,一派肃杀景象如在眼前。再往下,他叩响了属于火音的"徵"弦,使之发出代表5月的乐律,又使人仿佛见到了骄阳似火,坚冰消释。在乐曲将终之际,师文又奏响了五音之首的"宫"弦,使之与商、角、徵、羽四弦产生和鸣,顿时在四周便有南风轻拂,恰似甘露从天而降,清泉于地喷涌。
师襄兴奋异常,称赞说:"你的琴真是演奏得太美妙了!即使是晋国的师旷弹奏的清角之曲、齐国的邹衍吹奏的律管之音,恐怕也无法与你相媲美呀!看来我对你是有误会的,我收回之前对你的评价,还请你不要怪罪师父!"
师文道:“哪里!若无师父栽培,我又岂有今日?弟子应该感恩师父才是,说完拜伏三次!”
这一日,师文来想师父告别,说离家三年有余,不知家中父母是否安好,求回家探亲。师父准允。
三年未见,儿子已经长成了一个大人,而且学艺有成,父母也内心宽慰了许多。不同于多数人弹琴多于僻静之所,师文常常携琴于郑国都城的街头巷尾演奏,有路过的富贵人家也常常施舍几个铜钱给他,他只取部分供家中父母使用,其余皆又施舍给其他乞讨和无家可归的人。渐渐地他的名声越来越大,郑国国君听说,便奉他为执掌宫廷的乐师。
从此,郑声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