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秋,七月四日,任命张元益为左骁卫将军,封他的母亲侯莫陈氏为赵国太夫人,赐绢二百匹。义武军之乱,侯莫陈氏说谕将士,并且告诫张元益顺从朝命,所以赏赐她。
5、
七月二十五日,任命太常卿崔郸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崔郸,是崔郾的弟弟。
6、
八月二日,鄜王李憬薨逝。
7、
八月二十八日,昭义节度使刘从谏上言:“萧本诈称太后弟,上下都说萧弘才是真的,但是因为萧本来自左军,所以萧弘被有关部门压制。现在萧弘找到臣,请求臣为他向上奏报。乞请陛下召萧弘到皇宫,与萧本对质,以正真伪。”
皇帝下诏,命三司(刑部、御史台、大理寺)调查。
8、
冬,十月七日,皇上亲自去起居舍人魏谟办公室,向他索取《起居注》观看,魏谟拒绝,说:“起居注好事坏事都写,用以儆戒入君。陛下只需努力为善,不必观史!”皇上说:“朕之前也看过。”回答:“这是以前史官的罪过。如果陛下亲自观史,则史官必有所避讳,何以取信于后!”皇上于是停止。
9、
杨妃请立皇弟、安王李溶为嗣,皇上与宰相们商议,李珏反对。
十月十八日,立敬宗少子、陈王李成美为皇太子。
十月十九日,皇上前往会宁殿作乐,一个童子表演爬竿杂技,一个男人在下面来往走动,像发狂一样。皇上觉得奇怪,左右说:“是那个小演员的父亲。”皇上泫然流涕,说:“朕贵为天子,不能保全一子。”召教坊刘楚材等四人、宫人张十十等十人,责备他们说:“构害太子,就是你们!如今更立太子,你们还想再来一遍吗?”将他们逮捕,交给有司,十月二十一日,全部处死。皇上因此感伤,旧病加重。
10、
十一月,三司调查结果,萧本、萧弘都不是真太后弟。萧本除名,流放爱州,萧弘流放儋州。而太后真弟在闵中,始终不能自达。
11、
十二月二十七日,皇上病情稍轻,坐在思政殿,召当直学士周墀,赐酒给他喝,然后问:“朕可以与前代何主相比?”回答:“陛下可比尧、舜。”皇上说:“朕岂敢比尧、舜!之所以问卿,是问跟周赧王、汉献帝相比如何而已。”周墀惊道:“那都是亡国之主,岂可比圣德!”皇上说:“周赧王、汉献帝受制于强诸侯,如今朕受制于家奴,以此来看,朕基本上就是不如他们!”言罢泣下沾襟,周墀伏地流涕。
皇帝从此不再上朝。
12、
本年,全国户口四百九十九万六千七百五十二户。
13、
回鹘宰相安允合、特勒柴革密谋作乱,被彰信可汗杀死。另一宰相掘罗勿率军在外,以马三百匹贿赂沙陀朱邪赤心,借兵共同攻打可汗。可汗兵败,自杀,国人立㕎馺(kesa)特勒为可汗。当年,回鹘发生大疫,又大雪,羊、马多死,回鹘于是衰落。
朱邪赤心,是朱邪执宜之子。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下
开成五年(公元804年)
1、
春,正月二日,皇帝下诏,立颍王李瀍为皇太弟,一应军国事权都交给他裁决。并且说太子李成美年纪尚幼,不能离开老师教导,可以再封为陈王。
当时皇上病重,命知枢密刘弘逸、薛季陵引杨嗣复、李珏到禁中,想要奉太子监国。中尉仇士良、鱼弘志认为太子之立,自己没有功劳,于是说太子年幼,并且有病,讨论立别的人。李珏说:“太子位已定,岂得中途改变!”仇士良、鱼弘志于是矫诏立李瀍为太弟。
当天,仇士良、鱼弘志将兵到十六宅,迎颍王李瀍到少阳院,百官谒见于思贤殿。李瀍沉毅有决断,喜怒不形于色。与安王李溶都一向为皇上所亲厚,与其他诸王待遇不一样。
正月四日,皇上崩逝于太和殿。任命杨嗣复为摄冢宰。
正月六日,仇士良说服太弟赐杨贤妃、安王李溶、陈王李成美死。敕令大行皇帝以正月十四日入棺,到时候再改穿丧服。谏议大夫裴夷直上言说这样拖的时间太长,仇士良不听。当时仇士良等追怨文宗,凡乐工及内侍得幸于文宗者,相继诛杀或贬窜。裴夷直又上言说:“陛下从籓王身份继承大统,应该有所内疚,以哀慕为心,速行丧礼,早议大政,以慰天下。而未及数日,屡次诛戮先帝近臣,让全国人民惊心,有伤先帝之神灵,情何以堪!国体至重,如果这些人无罪,固然不可加刑;如果有罪,他们已在天网之内,无所逃伏,十天之后再去执行,又有何晚!”皇上不听。
正月十四日,文宗遗体才大敛。武宗即位。
二月十九日,追尊皇上生母韦妃为皇太后。
二月八日,赦天下。
二月二十九日,追赠韦太后谥号为宣懿。
2、
夏,五月四日,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杨嗣复罢相,任吏部尚书,以刑部尚书崔珙同平章事兼盐铁转运使。
3、
秋,八月十九日,葬元圣昭献孝皇帝于章陵,庙号文宗。
4、
八月二十七日,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李珏被控在担任山陵使(掌皇帝丧葬之事)时,柩车走到中途,发生车轮下陷的差错,罢相为太常卿。贬京兆尹敬昕为郴州司马。
5、
义武军乱,驱逐节度使陈君赏。陈君赏招募勇士数百人,返回军城,诛杀作乱者。
6、
当初,皇上之立,并非宰相们的意思,所以杨嗣复、李珏相继罢去,召淮南节度使李德裕入朝。九月一日,李德裕抵达京师。九月四日,任命李德裕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九月七日,李德裕入朝谢恩,对皇上说:“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辩别群臣之邪正。邪正二者,势不相容。正人指邪人为邪,邪人也指正人为邪,人主很难辩别。臣认为,正人如松柏,特立不倚;邪人如藤萝,不攀附他物,则不能自起。所以正人一心事君,而邪人竞为朋党。先帝深知朋党之患,但是,他最终所用的,却都是朋党之人,这是因为他自己执心不定,所以奸邪得以乘间而入。宰相们不可能人人都是忠良,有时也欺君罔上。人主开始疑心,就是咨询旁边的小臣以观察执政。比如德宗末年,皇帝所信任的只是裴延龄之辈,宰相们只是署名同意而已,这是政事越来越乱的原因。陛下如果能谨慎选择贤担任宰相,有奸罔者立即罢黜出去,常令政事皆出于中书,推心委任,坚定不移,则天下何愁不能治理!”又说:“先帝对大臣比较客气,有一点小过,他都包容不说,日累月积,以至祸败。这是误大事的性格,愿陛下以为戒!如果臣等有罪,陛下就要当面诘问。如果所诘问的并非事实,把臣子也得到机会辩明;如果确有其事,自然理屈词穷。小过则容他改正,大罪则加之诛遣,如此,君臣之间就没有隔阂了。”皇上嘉许采纳。
当初,李德裕在淮南,朝廷有敕令召监军杨钦义。人们都说他必定入宫担任知枢密,而李德裕对他并没有特别加以礼敬,杨钦义怀恨在心。一天,李德裕单独请杨钦义,置酒中堂,情礼极厚。陈列珍玩数床,酒宴结束之后,全部赠送给他,杨钦义大喜过望。走到汴州,又收到敕令,让他返回淮南,杨钦义把李德裕送的礼物全部归还。李德裕说:“这点东西值几个钱!”还是全部送给他。其后杨钦义竟然升到知枢密高位;李德裕等到大用,杨钦义出了大力。
华杉曰:
李德裕说要辨别谁是君子,谁是小人,这不是正论,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在自己身上。人没有绝对的善恶,都是可以善,也可以恶。你自己是君子,周围的人就都向君子转化;自己是小人,小人自然就围拢过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跟别人没关系。司马光在李德裕的君子宏论之后记载他和杨钦义的交情,也是春秋笔法,暗示他也是靠宦官上位罢了。
至于李德裕说先帝文宗不愿意驳大臣们面子,有过错不指出来,这是一种领导者的性格弱点。他有错,你不给他指出来,他就越来越放松,然后放纵,最后要么是你不得不处置他,要么是他给你闯出大祸。最后总结一看,他犯的错,闯的祸,都是你培养的,甚至是逼的,这就是领导者“逼良为恶”的性格缺陷。
经常敲打,保持紧张,才是对下属真正的爱护。爱护下属的面子,最后就会害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