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金是谁?
他是《肖申克的救赎》的作者。
很多人都看过那部同名电影,豆瓣评分排行榜第一名,获奥斯卡奖七项提名,被誉为电影史上最完美的影片之一。
这部小说《肖申克的救赎》,全书近400页,肖申克的救赎这个故事只占了74页,文笔非常简洁,剧情转变的很快,我很快读完了,隔了很久才看得进后面的故事——《夏日沉沦 纳粹高徒》,这个故事让我的心灵为之一颤,我来慢慢回忆那个男孩和老头的故事吧!
七十年代的美国,有个男孩叫托德,13岁,在很好的家庭里成长,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喜欢推理,立志将来做私家侦探。他最近对一件事非常着迷——战争。他的爸爸有一大箱旧战争杂志,他在杂志上看了不少德国士兵和日本兵拷打女人的照片,还有一些关于集中营的文章,对集中营的事情产生极大的兴趣——那是真的吗?他们真做了那些事?真有人做这种事?
好奇心驱使着他,他在朋友家的地下室里又看到了更多的旧杂志,火葬场、德国军官、囚犯、面容狰狞的纳粹手拿火钳走向被链子锁在墙上的女人……恶心和兴奋同时袭击着他,杂志上照片里尸积如山,下面铅印的数字:6000000,这是洛杉矶人口的两倍!
“就像一把钥匙插对了锁。”
托德迅速地沉了进去,他想知道那些地方发生的所有事情、每一件事情,想知道究竟哪个部分比较真实,他尽一切可能去搜集集中营的资料。
然而,没有什么比从德国战犯的口中听到真相来的更刺激,不是吗?
托德就发现了这样的机会,邻居登克尔先生和他搜集的战争照片里的巴汀集中营的指挥官杜山德长得太像了,他一眼就认出来了。托德小心翼翼地跟踪了杜山德一段时间,确认了他的身份后,来到杜山德家里对质。
这种情况应有的做法是报警,至少确认之后要报警,但托德更想听故事。他借口给“登克尔先生”读书读报,每日到杜山德家里,逼迫杜山德讲过去的事,逼他穿上纳粹制服,逼他面对他刻意回避的过去。
杜山德在这个过程中虽然痛苦,却也同时被疗愈着,他的噩梦减少了,关节炎疼痛减轻了。
托德却相反,他噩梦不断,成绩下滑,却停不下来。等到后果越来越严重,老师要求他的父母到学校去谈一谈,托德没办法,事情不能暴露,他求杜山德帮他假扮他的祖父去和老师谈谈。杜山德照办了。
等到托德想要切断和杜山德的联系时,已经过去了三年。他们手中都握有对方的把柄,都对对方造成了威胁,谁也不敢先下手。
两人之间,一开始托德处于优势,随着时间流逝,托德的“不告发”就是他成了共犯,这下他不可能再去告发这个老头了,他想杀了老头,老头也知道他的危机,于是想了一个办法——他在银行租了一个保险柜,保险柜必须有两把钥匙才能打开,一把在银行,另一把在他手里。如果他死了,银行可以单独打开保险柜,取出里面的文件,而文件里描述了他和托德之间的种种。
托德一下子陷入绝境——老头已经八十岁,他随时可能会死。如果他死了,文件曝光,他的人生就完了。
在恐惧中,托德开始杀人,他的噩梦好像就在召唤他去杀人,每次杀死一个酒鬼,他就可以安睡一阵子。
杜山德也杀人。他把酒鬼流浪汉骗到自己家,给他们吃的,然后在厨房里把他们杀死,埋在地窖里。
他的地窖里已埋了五具尸体,杜山德八十一岁,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他快杀不动了。
托德在学校里优异的表现使他得到所有人的青睐,被选为足球明星球员,他的照片上了报纸,爸爸妈妈为此高兴了好一阵子。
托德和杜山德谈,希望他们俩能同时销毁威胁对方的文件和信件。杜山德坦白说他并没有写这份文件,也没有租保险箱。但是托德不信。而信不信都没有意义,文件销毁了还可以再写啊,他只能选择相信。
托德准备去上大学了。离开这里,离开家人,更是离开老头。
就在这夏日的夜晚,杜山德又动手了。他杀了一个流浪汉,在挖坑时却心脏病发作了。他挣扎着打电话给托德,让他来帮忙。
托德借口要给登克尔先生读信,从家里赶来。他收拾了烂摊子,然后打救护车电话。
杜山德住院了。医生估计他还能活五年。
医院里,和杜山德同病房的病友却不平静了。他看见杜山德后就总是想起集中营里的事情,他一直努力遗忘的事,他的妻子女儿都是在巴汀集中营里死的。在他的噩梦中,出现了指挥官杜山德,他微笑着引诱他把知道的一切都说出来,任何细节都不要放过。梦醒,他认出了这个登克尔先生就是害死他妻女的德国战犯。
很快,就有人找上门来,杜山德无处可逃了。他吃了安眠药,死了。
杜山德一死,托德也陷入了危险的境地,警察来询问他和杜山德的关系,他们的过去所有交集。他虽冷静应答,却还是上了套。他知道他瞒不住了。
在托德如惊弓之鸟的时刻,托德的辅导老师,那个和他的祖父(杜山德假扮的)交谈过的老师,看到了报纸上的照片,一下子就认出了这个人。他急急忙忙来到托德家里询问真相,为什么要骗他,托德拿起枪打死了他。然后他背着四百发子弹跑道他经常去的山上,在那里,他常常用枪瞄准路人的脑袋,想象他脑袋开花的景象,然后放放空枪。
他内心恶的声音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变强,他早已失控。
他的人生,竟因为一次好奇而彻底改变。
他听了那么多残忍的故事,但没有能力消化它们,他的想象让他进入那个历史时刻,分不清自己是谁。他人性中的恶被激活,要杀人才能释放。
故事比较暗黑,看完后仍在脑海里盘旋不去。
想起津巴多的“斯坦福监狱实验”,他们招募了几十个大学生,随机分为狱警和囚犯,模拟真实监狱的情境。实验仅进行了六天就被迫停止,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侮辱行为,“狱警”让“囚犯”徒手刷马桶、脱光衣服进行侮辱等,有些“囚犯”已经出现严重的精神问题。
不要考验人性。
还有,让孩子远离暴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