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看到一些父母用“劳动”来惩罚孩子,还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警告孩子“你不吃读书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给自己加戏,给孩子洗脑。可是,这些父母是否想过,孩子今天能因厌恶劳动的苦而回去读书,明天也会因厌恶读书的苦而放弃学习,去做其它轻松的事。更何况,孩子如果真的就觉得搬砖、插秧比读书更容易、更轻松,对读书更失去了动力和兴趣,你又能怎么办呢?
一个看不起劳动、看不起劳动者的父母,怎么可能让孩子热爱生活、敬畏生命、爱上读书呢?学习、读书的本质是对未知的好奇和探索,一个热爱生活和劳动的人,学习、读书都是不会差的,因为学习、读书本身就是一种生活、一项劳动。
再贴一下两年前写的一篇微博,我为什么不认同用劳动来惩罚孩子。希望父母们警惕自己自限式的思维模式成为孩子一生走不出的城堡。父母对待孩子、对待劳动、对待读书的态度和方式,灌输给孩子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对自己、对世界、对未来的认知和理解,进而影响他们当下的行动和选择。
1、孩子不爱学习,无论是受制于心智,还是能力,需要的都是具体的帮助,而不是惩罚。父母要去分析原因,看看孩子在基础知识、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专注力、自控力、时间管理、主动性等哪些方面需要加强,我们能给予孩子哪些具体的帮助和支持,同时也要反思,自己是否给孩子做了一个爱学习、爱阅读、充满好奇心和终身学习意识的好榜样。
2、用劳动去惩罚孩子,把学习和劳动对立起来,等于告诉孩子劳动是卑贱的、不好的、讨厌的,只会让孩子更加憎恨劳动。当然,可能这本来就是父母想要的。但父母想没想过,孩子今天能因为厌恶劳动而学习,明天也会因为厌恶学习而做其它的事。还有一种情况,如果孩子真的感觉劳动比上学更容易一些,宁可选择劳动而不去学习,父母又怎么办呢?
3、其实读书、学习本身都是一种劳动,而劳动本身也是一种学习。无论学习,还是劳动,它们的动力都是来一个人内在的好奇心和成就感,而不应该是惧怕外在的惩罚。通过给孩子制造恐惧逼迫孩子学习是无法达成让孩子爱上学习的目的,即便暂时被动学习了也是不可持续的,甚至会让孩子更加厌学。因为没有学习这件事,也就不会受到惩罚,孩子会把自己受到惩罚的原因归咎于学习本身,更加痛恨。
4、家长要鼓励孩子多参加劳动,传递给孩子劳动本身是光荣的,劳动者值得尊敬的信念。今年教育部也印发了有关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指出了要对学生多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我想象不出一个讨厌、憎恨劳动的孩子能尊重作为劳动者的他人,包括他的父母。最终即便这个孩子学习成绩很好,走向社会后依然会发现,每个人其实都是劳动者,包括自己。
5、好奇心和探索欲是每个生命诞生起固有的渴望和能力,孩子原本都是爱学习的。而劳动对于幼儿和儿童而言,跟玩游戏一样,充满趣味。父母应该努力保护好孩子这份好奇心和对劳动、对生活的热爱。当孩子学习遇到困境时或者开始厌恶劳动时,我们恰恰要去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赋予劳动意义感,给孩子具体的帮助和支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传递给孩子“不吃学习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等于告诉孩子,学习是苦的、劳动是苦的、生活是苦的,那不就是在告诉孩子,活着就是苦的,人间不值得吗?
如果父母真的希望孩子爱上学习、爱上劳动、爱上生活,就不要劳动或学习去惩罚孩子。恰恰相反,要给孩子展示出学习、劳动的趣味、意义和价值。让学习、劳动成为孩子们的生活方式,成为孩子们的需要,成为孩子们的骄傲。
人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