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立知社
作者 从迅
说起我们在中(小)学时的课堂上一定做过的事,你会想到什么呢?睡觉,看闲书,偷偷和同桌讲话,还是望着窗外发呆。
虽然这些与学习无关的课堂“小差”确实会影响到我们学习,但是时隔多年回想,倒也是学生时代不可获取的一抹色彩。
在气氛总是很严肃的课堂上,这些“小差”一边促使我们绷紧神经防着老师,另一边又带给我们一种独特的刺激,再普通的小说情节,也能让我们沉醉其中;再普通的话题,也能让我们聊得不亦乐乎。
只是看得太沉醉、聊得太投入,老师很容易就能一眼看出,然后会发生什么,大家都懂的。
不过,还有一件大家都做过的事,只要不是太放肆,一般不会被老师发现,那就是传小纸条了。一张写得满满当当的小纸条,经过一位又一位同学的传递来到目标同学手上,随后便是对回复的期待……
大多数时候,我们传小纸条是因为课间聊得火热的话题还未结束,上课铃声一响只能戛然而止。可是到了课上,心里还总想着刚才的话题,无心听讲。
没办法,只好撕下作业本的一页,攥紧笔杆草草写下自己的想法,随后望一眼那课间与自己谈得欢的同学,请身边的同学帮忙传过去。
在“通讯手段”匮乏的课堂,与危险系数极高的和同桌窃窃私语或对着远处的同学眉来眼去相比,隐秘、传递内容准确的小纸条简直就是高科技。
还记得小学时,有段时间正是电视剧《亮剑》的热播期。除了骑兵连身处绝境时的无畏进攻和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的果敢之外,剧中经常出现的打无线电报的场景对七八岁的小男生也是吸引力十足。
那时大家都没有手机,天真的我便想着,假如上课时能和其他同学打电报,聊天岂不是方便得很(这里我忽略了伴随着打电报的滴滴答答的声音)?不过也只能想想,那时的我深知,无线电报是比小纸条还高的高科技。
虽不能真的打电报,但课桌抽屉中的一条缝倒是让我在传小纸条时找到了打电报的“酷劲儿”。当时我们的课桌都是木制的,比较破旧,不仅桌面坑坑洼洼,其它部位也总是会有破损。
在我的课桌抽屉前方,有一条缝隙,通过这条缝隙,我正好可以把纸条传给前面的同学——也不知道为什么,就觉得像打电报。
于是那段时间如果要传纸条,我一定会认真把纸条折好,然后把它递过那条缝隙,同时还小声模仿着电视剧中打电报打电报时的滴滴声(这会儿我又想起了打电报是有声音的),前面的同学很快便侧身接过纸条,我俩会心一笑,便在纸条上聊着有的没的话题。
纸条上能聊的话题,也不总是那些有的没的。我的朋友阿紫和我说,她中学时和自己的初恋总是在课上用纸条聊天。至于聊的是什么,我就没问了。
不过大家都能明白,这种情况下,即便是没有油盐的话题,也会因为聊天对象的特殊而不同。
后来,她的初恋转学了。
有一天,他回到阿紫所在的学校,走进了正在上课的教室,悄悄坐在后排的空座位,在一张纸条上写下“我回来了”四个字,通过大半个班的同学的传递,送到了阿紫手上……只是后来他还是要离开的,两人就此别过。
传纸条的过程并不总是快乐的。记得有一次,我和喜欢的女生传纸条,她收到以后简单看了看,便折起来放在一旁,面无表情地继续在课本上写画着。
开心或伤心很好辨别,可面无表情的话,就只能靠猜了。我猜,也许是我写了什么不好的话,惹她生气了。虽然不知道到底写错了什么,总之,先认个错吧。于是我又写了一张纸条,大概内容就是我错了之类巴拉巴拉。
可是她收到后,在面无表情的基础上有了一丝不耐烦,还是把纸条放在了一边。后来事态如何发展,我不记得了,也许她当时正在认真地做题,而我打扰了她吧。越这样想,越纠结应不应该继续传,我实在太想知道原因了。
传纸条就是这点不好,如果是同排或者向后排传,你还能看见对方的表情和动作,如果向前排传,那么纸条传出去到传回来这一大段时间,你就只能盼着、猜着了。有时我们会迫切想知道对方的答复,等着纸条传来传去,实在是煎熬。
有时,不仅是传纸条的双方不愉快,帮忙传纸条的的同学也会不愉快,课堂上多数人还是在认真学习的。一次两次还好,只是普通的人情帮个忙。若是两个人聊嗨了,真把纸条当QQ,一句“好的”传一次,一个“嗯”传一次,那中间传纸条的同学一定会很厌烦,闹出不愉快。
帮忙的同学肯定是占着理的,传纸条的行为打扰了他们,应当适可而止,毕竟在课堂上传纸条是不对滴!
离开了严肃紧张的高中课堂后,我好像再也没有为聊天传过纸条了。来到大学,大家都有了手机,如果要聊天,手指在屏幕上轻松点划就好,这倒是比“打电报”先进了不少,只是再也没有那种“趁着老师不注意开小差”的刺激和快乐了。
如果说还有什么行为和传纸条类似,可能就是给老师递假条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