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入与输出型学习:高效收获知识、技能、多重身份的要诀

最近越来越觉得“你的时间花在哪儿,你的收获就在哪儿”的说法很有道理。反思我自己近两年的工作,因为非常关注图书营销,每天工作之余会花大量时间在了解最新知识、借鉴优秀同行、总结运营规律上,结果就是,即使马上需要跟人讨论新媒体营销话题,我也不会慌张,能够很快整理出思路,给出不那么空洞的应答。

相比之下,喊了很久的“我要学习写作”,却几乎没有任何进展——两年前开了一个公号,直到现在才发了四篇文章……最近读了《整理的艺术4:升职从整理开始》《整理的艺术3:创意是整理出来的》两本书(为什么先说4后说3,后面我会提到)才恍然大悟:真正有效的学习不是靠喊口号,也不是靠毅力,而是靠正确处理知识输入与输出的关系,在知识输入和输出上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不能偏其一方。以下,我将详细分享自己阅读两本《整理的艺术》时的读书笔记,介绍这个对我来说非常重要的观点。

先来界定下“输入”和“输出”。我理解的“输入”就是通过阅读、听音频、参加微课、辅导班、考试复习等各种学习方式,把知识储存到自己大脑的过程。而“输出”则是通过写作、演讲、授知识课等各种分享方式,把知识传递到“我”之外的介质的过程。

一直以来,我都有想要写东西的愿望(不是想当作家,而是想把文字作为一种自我表达方式。对我来说,写作本身就是最大的犒赏),但是我很少动笔。我当然也可以随口说出各种你能想象得出的借口,然而仔细想想,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理由,真正的原因是我没有东西可写,因为我输入太少。虽然工作与书有关,经常接触最新最好的新书,我却没有认真读过几本,没有输入,当然就没有触发点,也就没有“写作”这一输出了。这个道理很简单,但当我真正认识到这一点时非常震惊,空有一腔热情而不去努力,梦想就只能是空想。所以几乎不进行功能性阅读的我,当即决定好好读一下这两本《整理的艺术》,并把这次“输入”转变成了今天这篇“输出”。

图片发自简书App

《整理的艺术4》从七个维度介绍了相关的整理术,分别是工具、时间、考试、习惯、环境、语言和职业整理术,这七个方面互相独立又有交叉,比如在讲工具整理术和考试整理术时都有提到“轻松耳朵整理法”,而“有效利用零散时间”则在时间整理术和语言整理术中都有涉及。这里,我不打算简单罗列各项具体的整理术,如果你想详尽了解看书就行了。我只把书中跟“输入”和“输出”有关的内容抽离出来,从这个维度来分享。

先来说跟“输入”有关的内容。我把作者小川山介在书中介绍的输入式学习方法总结如下:

1、利用零散时间学习,“零存整取”。如利用上下班路上听录音、听英语等。现在社群微课非常普遍,但往往社群语音直播分享的时候你未必有时间听,比如我,因为有孩子,很多微课是晚上八点开始,那时候我要陪孩子,要和家人交流,没办法保持长时间在线收听。社群微课的好处是录音可以回听,什么时候听呢?上下班路上最合适。

我自己之前喜欢在上下班路上听喜马拉雅电台的广播节目,不过后来发现在嘈杂的车厢里需要把手机音量调到很大才能听清,而这个音量在相对安静的环境里我其实都是接受不了的,太震耳朵。难道就没办法解决了吗?买个降噪耳机就解决了!这也是书里的建议。我觉得非常好,打算一试。有了降噪耳机,利用kindle及其他阅读软件看书、看各类复习资料也都不成问题。这样,即使是在乱糟糟的公共场所,我们也能拥有一个相对安静的“移动书房”了。

现在的人都很忙碌,这样的零散时间每次可能只有十几二十分钟,但如果能持续充分利用,你也能和《整理的艺术》的作者小川一样,上班的同时顺利通过各种资格考试、掌握足够出国留学的单词量、收获独一无二的职业身份。长远来讲,它或许就是你实现梦想的基石——这也是我说的“零存整取”的意思。

2、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学习效率。思维导图很多人都在用,我才接触没多久,第一次尝试时觉得不得其法,第二次就很顺利地把自己的想法、思路理清了。思维导图既可以帮你发散思路,又能提高集中力,非常灵活。可以用它来记读书笔记、会议记录、工作计划等,但也不是什么问题都可以拿来做思维导图,这方面我也是新手,只看过一本暖呼呼写的《画出你的答案》,是讲手绘思维导图的,比起通过电脑软件学做思维导图轻松易懂,顺手推荐给大家。如果想深入了解,很多人推荐看思维导图奠基人东尼•博赞的《思维导图》,新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据说很薄,但很经典。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为《整理的艺术3:创意是整理出来的》P195,会议记录,个人觉得可以结合思维导图来做

3、利用印象笔记创建个性化学习资料库。印象笔记跟思维导图都属于学习工具,我也是最近才刚学习使用,不过真是一见倾心!因为可以把文字和图片式的随想、备忘、灵感、文章、知识点、名片甚至语音等所有你可能用得着的信息集中储存,印象笔记更像一个私人资料库。降噪耳机没买来之前,地铁如果有座,我会拿出书来翻几页,感觉有启发的地方就记在印象笔记里,如果需要记录的文字篇幅大或者是图表格式,还可以直接拍照保存在印象笔记里,这点很赞。

另外,网页内容(包括手机网页)也可以直接保存到印象笔记里,而且网页所见即印象笔记所得。这样,只要有时间,即使没有网络,随时随地都可以打开事先存好的网页内容进行阅读啦。

用印象笔记还有一个好处,你可以把工作中常用的数据信息存到一个单独的笔记本里,这样,即便你的领导随时发问,你也能马上打开印象笔记找到相应的数据对答。记住所有的数据不太容易,与之相比,更重要的是能随时随地取出查用这些数据。至于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的灵感,等到时机合适扩充成文案或文章什么的,也很方便。

这里想多说一点,很多人都会随手把看到觉得好的内容存下来,点击收藏这个动作非常简单,然后就是几乎不会再次打开……这样的“收藏式学习”无意义。我们如何留住这些信息?如何进一步将这些流通型信息转换成库存型信息?你需要的是及时分类整理这些信息,也就是说,你要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你收藏夹里的内容,没来得及学习的信息尽快打开学习,用处不大的信息果断删掉,可以精简合并的信息集中到一起归档。关于这点,《整理的艺术3》中“创意整理术11:留住稍纵即逝的创意”一节有详细讲解。“不把信息当作知识,不把收藏当作学习,不把阅读当作思考,不把储存当作掌握。”这是我从别处看到的几句话,感觉非常有道理,也分享给你。

4、与朋友建立更多的链接。工作了几年的人都知道,一项工作能不能完成,能不能出色地完成,有时候跟工作技能高低无关,而是跟你是否有相匹配的人脉资源有关。即使你初涉某个领域,如果能找到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士,与他们建立起人脉关系,将他们组合起来,一样能把工作完成得很好。

人脉不是你通讯录上的一个个人名,也不是朋友圈里的点赞之交。想一想,那个所谓的“大人物”在你的通讯录里仅仅是一个名字,一条记录,几次匆匆会晤勾连成的模糊的平面?还是一个立体的人?你在别人的通讯录里呢?所以,多多联系你通讯录上的好友吧,不是在微信、短信上的彼此问候,而是主动拿起电话,有意识地约见对方,通过声音介质或面对面的沟通,彼此真诚交换信息、交流想法,这也是一种输入型学习。尤其是当你的朋友是某方面的专家时,这种交流往往能给你带来很所意想不到的收获。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在行」等知识共享平台,某种程度上也是这个道理。

5、利用学习小组、社群等督促自己学习。拜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所赐,职场人的学习从未像现在这样便利,我们很容易就能拉到一群趣味相投的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只需转发朋友圈并截图就能参加各类社群微课,大家围绕一个共同的知识目标听课、讨论、共享学习笔记。“朝夕日历”“有书”上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人跟你一起进行“21天打卡”“每周读完一本书”的活动,这类平台大多提供跟职场、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分享,只要你把自己的零散时间利用起来,还是能学到不少东西的。关于如何利用零散时间的话题,下面还会专门提到。

6、教是效率最高的学习手段。这也是《整理的艺术4》给我的又一个很大的启发。正如这本书的作者所言:通过“教”,我们能把知识学得更深更透。作者还提供了关于“学习过的内容你理解了多少”这个问题的调查结果:

听到的内容10%
看到的内容15%
听到又看到的内容20%
和别人交谈时40%(所以我前面说到与朋友见面聊天是很有道理的呀)
亲身体验时80%

(看到这几个数据忽然想到我的日常工作,图书营销其实也应该充分利用人对信息的掌握特点,在目标读者能看到、听到的地方都进行推送抵达,不同的传播形式交互作用,会进一步放大营销宣传的效果。)

作者在给出这些数据后又说:“其实,还有一种比亲身体验效率还要高的学习方法,那就是——教。因为根据上述调查,‘教的时候’理解度高达90%”。作者自己就是按照以下顺序,通过“教”来促进“学”的。

1.和学习小组的成员相互学习;
2.把学到的知识教给公司的团队成员;
3.把学到的知识写到博客上;
4.写成供杂志连载用的稿子;
5.用作工作坊的主题;
6.用作研讨会、进修的主题;
7.写成书的底稿。

“教”本来是一种输出型学习,但是在输出信息的时候,我们需要对自己输出的东西进行加工,以让它变得越来越有魅力。这样,通过在不同的场合“教”,你对这一内容的理解就会越来越深刻。作者进一步指出:“当我们输出某些信息后,可以把这些输出信息再度输入,据此可以获得更多的输入信息。当我们想到一个好主意之后,它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更好的主意。”(《整理的艺术3》,P91)

图片发自简书App

除了以上提到的输入型学习方法,作者还提到一些有关输入型学习的小技巧。比如如果一项学习内容有很多教材都可以参考,那么,可以把其中的一本教材作为主教材,通过抄写、缩印等方式把所有信息都集中在主教材上,把主教材作为汇总了所有信息的工具充分加以利用,这样,你就可以很放心地把需要学习的知识点一网打尽啦。我在准备这篇文章的读书笔记素材时,因为《整理的艺术4》中涉及输入和输出型学习的知识点更多,所以我就把《整理的艺术3》中几处相关内容都记在了《整理的艺术4》上,我真正开始写的时候,只要拿出一本书就可以了。

当你通过以上方法实践有了更多“输入”,才可能有高质量的“输出”。如何“输出”?自媒体时代,你可以借助各种媒体平台,比如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简书、知乎等等创建个人的输出平台体系,尽可能广泛传播你输出的内容,慢慢把自己做成品牌。当然,如果你觉得输出本身就是意义,也可以不去花时间创建、运营各种自媒体平台。

输出型学习需要集中的时间,比如周末或清晨,我就知道有很多职场爸妈喜欢早上早起写稿子、做推送。 而“睡够觉” 有利于记住所学知识,所以晚上不要进行输出型学习,最好用于输入希望在睡觉时能够记住的内容。晚上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否则第二天精力不济,效率低下,输入与输出不能很好地进行,得不偿失。不过,这只是作者的建议,每个人有自己的实际情况,比如这篇文章就是我用晚上宝宝睡着后的时间,拿手机反复修改而成的。我属于那种无论睡多晚,第二天上班都精神抖擞的类型。

说完输入与输出,再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合理利用零散时间,那么怎么做才是合理呢?这涉及到时间管理方面的知识,这方面我还没开始接触,这也是我接下来的学习目标,所以就简单把作者在这两本书中提到的相关观点和建议列出来吧。

作者认为,影响一个人能否通过考试(做成某事)的最大因素,不是他有多聪明,而是他如何安排时间。“零散”被称为“没有竞争的蓝海”。“同时”与职业的横向发展及双轨制职业生涯相关。在学习中掌握的 “零散” 与“同时 ”两个技能不仅是两种学习方法,还是与人类的生存方式密切相关的技能。(《整理的艺术3》)

我个人理解,“同时”既指在职业之外发展一种新的可以立足的技能,也指在做一件事时把学习也加入进来。就前者而言,可以用当下流行的一个词解释:打造双重/多重身份。很多职场中人上班时是会计师、公务员、编辑、律师,下班后却是专栏作者、自媒体大咖、占星师或PPT达人。有的人甚至“身兼数职”,并能在其间自如地来回切换。对此,小川山介也有精彩比喻:个人活跃于各色舞台当中,如果可以拿分数来作比喻的话,我想称之为“替换分母”。这个比喻真是很妙,个人是分子,各个领域是不同的分母,分子若想活出多彩人生,就尽力去掌握多重技能,到不同的领域去享受生命的多种可能吧!

“同时”的第二层含义更接近“有效利用零散时间”的说法,比如边散步边练习听力,把“学习时只动脑”转变为“调动身体所有的感官进行学习”。再比如边做家务边听音频,两件事情同时完成。同时进行的两件事不能相互干扰,否则就达不到学习的目的。说到这里还想多说一句,上班时间要集中精力把工作完成,下班后才有时间进行自我提升学习。这样,工作之外的学习才能与工作产生协同效果。

说起来,有效利用零散时间有这么多好处,可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没有这样做呢?因为有效利用零散时间也意味着你要以失去悠闲的生活为代价,换来长远的、不确定的、具有梦幻色彩的生活方式。在《整理的艺术3》中,作者语重心长地提醒我们:学习是一种人生态度。为构筑自己的职业生涯而学习,趁着年轻,不断把时间和精力投资在学习上,保证稳赚不赔。但是一旦决定要学习,我们首先要做的决定“放弃”。比如,“不加班”“每周只喝两次酒”“减少花在兴趣上的时间”,做出这样的决定并不容易,需要改变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所以很多人很难坚持下去。换句话说,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计算的不是“金钱”的投资回报率,而是“被迫放弃的乐趣”的投资回报率。

那么,我们怎么激发输入与输出型学习的动力呢?作者提出了一个建议我觉得非常好:为五年后的自己命名 ,经验、体验、人生、生活方式,怎样去设计这些肉眼看不见的内容呢?现在学习的可能只是一块“小砖头”,重要的是五年后通过“小砖头”建造起来的“大房子”。为了养成“砌砖头”的好习惯,一定要想清楚理想中的“家”是什么样,并为这个家命名。(《整理的艺术3》)如果你真心想成为某个领域的达人、专家,这种把未来变得可期的做法能给你持续的动力。

我们常常听到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说法,也常常佩服能够随机应变的人。表面上看是随机应变的处理方式,实际上有着内在的逻辑,具备这种能力的往往是有着足够的内在智慧的人,能够灵活应对身处的不同环境的人。内在智慧和灵活性表现既有多样性又有连贯性。虽然平时的输入和输出看似“临时措施”,却贯穿着某种连续性。同样,掌握输入与输出的学习方法,也能使我们灵活应对环境的变化,在职场、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378评论 6 48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356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2,702评论 0 342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259评论 1 27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263评论 5 371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036评论 1 28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349评论 3 40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979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469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938评论 2 32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059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703评论 4 32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257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62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485评论 1 26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501评论 2 35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792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