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我在上关于倾听训练的培训课,老师让我们两个同学一组结对练习倾听,然后运用“同理心”向倾诉者表达自己的理解。
那时候,我第一次知道“同理心”是心理学的专业术语,老师跟我们讲解说:“同理心”——是指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了解他/她的感受及其内在的主观世界。把对方的感受表达出来,让对方知道你对他/她的感觉、想法和行为有所了解和领悟。
“同理心”能让倾诉者感受到被理解、被看见,以及被爱的感觉,从而更愿意向倾听者敞开心扉,更愿意与倾听者作进一步的沟通,促进沟通的良性互动。也就是说,“同理心”能让我们走进别人的内心。
第一次做“同理心”的练习,大家紧张得很,每个人都摆出一副严阵以待的表情。我结对的同学对着我说:“前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恶梦,醒来之后还很害怕。”
我:“你前天做了一个恶梦,醒了之后还很害怕。”
同学:“因为太害怕了,我昨晚就失眠了。”
我:“你太害怕了,昨晚都失眠了。”
当我说完,同学盯着我,我也盯着她,然后两人哈哈大笑。
“同理心”并不是像鹦鹉学舌一样把对方的话重复一遍,而是需要带着倾听者所理解的意思反馈给倾诉者,以确认对倾诉者所说的话理解的正确性。第一次的“同理心”练习以失败告终,老师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必定会经历的阶段。
那时候对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接触不多,也没有想到要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培训结束后,我没有再做“同理心”方面的练习,渐渐地就丢到脑后去了。
在接触到P.E.T的积极倾听法时,我惊讶地发现,这不就是多年前我曾学习过的“同理心”嘛!人生兜兜转转,最终还是绕回同一个路口。事隔多年,再次面对同样的功课,却不再让人望而生畏。
我想,可能是随着阅历的丰富,人的理解力也在不断成长。更何况,当了解到这个功课完全可以运用到生活中去,尤其是可以运用到促进亲子关系和谐的事情中去时,作为家长身份的我,比起多年前的自己,自然是更加充满劲头的。
想要灵活运用积极倾听法,家长并不需要像心理咨询师一样接受长期的专业训练,只要掌握几个要决,勤加练习,也能在生活中运用自如。
关于积极倾听法的运用,我在这里举一个例子:
毛先生约了几个好朋友一起在房间里玩枕头大战,其中一个是比毛先生大两岁的哥哥,一个是同龄的小姑娘,还有一个是比毛先生小两岁的弟弟,四个小家伙在房间里抡起枕头互砸。
忽然,小姑娘大哭起来,我走进去,蹲下来,看着她,问:“你受伤了吗?”
她摇摇头,不说话,闭着眼睛继续哭。
我又问:“你感觉害怕了?”(积极倾听)
她一边哭,一边断断续续地说:“弟弟——弟弟……”
我看了看弟弟,他正手舞足蹈地搬着垫子,一点受伤的痕迹也没有,我问她:“你是担心弟弟太小,被两个哥哥攻击,可能会受伤吗?”(积极倾听)
小姑娘停止了哭泣,看着我点点头,我指着弟弟让她看:“你看,弟弟可厉害了,他一个人打两个哥哥都不害怕,而且,两个哥哥也答应了会照顾弟弟的。”
小姑娘静静地看着那几个男孩子开心地互相打闹,她不说话,一个人呆在一边缓解刚才的情绪,没一会儿,就抡起枕头投入“战斗”去了。
在上面的例子里,体现了积极倾听法的几个要点:
※使用接纳性的语言——只陈述孩子的问题或感受,不作任何的评判、建议、说教、警告或者安慰等,不添加大人的情绪、感受。
※对话中使用“你”字强调感受的归属方——感受是属于孩子的,孩子需要对自己的感受和问题负责任。
※对孩子的信息反馈里需要包含涉及情绪的内容,如:害怕、担心、难 过、生气……
孩子的情绪出来时,这样子的倾听是帮助孩子去表达她的情绪,当困扰孩子的情绪得到表达时,这种情绪才能得到释放。积极倾听正是鼓励这种心理宣泄。它能帮助孩子弄清她们自己真正的情绪。在他们说出自己的情绪后,这些情绪常常会奇迹般地消失。
为什么在倾听孩子的时候,父母只陈述孩子的问题或者是感受,而不作任何的评判、建议、说教、警告或者安慰呢?
那是因为孩子的情绪出来的时候,孩子所需的只是一只同理的耳朵,或者说一个听众而已,这种治疗性的倾听方式,让孩子看到她是被理解的,她的情绪是被接纳的。这让孩子能够放下这件事情、这种情绪,让生命体恢复到平衡的状态。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当我们心情不好时,我们想有一个朋友或者爱人倾听我们吗?我们希望对方用什么样的方式倾听我们?在我们倾诉自己的苦恼时,他/她的反应是怎么样的?
全然地倾听孩子,就像走进孩子的内心。而父母在倾听的过程中也向孩子证明了,当她遇到困难的时候,有一位可以接受她的人,能够支持并和她一起分享。孩子成长的路很漫长,会遇到很多的困惑,当孩子遇到成长的困惑时,更愿意向可以无条件接纳她的人敞开心扉,寻求帮助。
除了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使用积极倾听,在孩子们面对生活的挫折、迷茫、沮丧、担忧,甚至失败时,父母都可以使用积极倾听。当孩子发生问题时,如果能获得积极的倾听,他们会保持心理健康,并从中获得更多的力量和自信。
大多数的父母都可以学会使用积极倾听,多加练习可以让父母娴熟地运用它。当你想要尝试这种新的方法,又担心自己能力不足而犹豫不决时,我只想对你说:“尽你最大的努力去试一试吧,你所得到的回报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