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在第一章把他的主要哲学思想阐述了,比如“上帝已死”,“应该成为你自己”,精神的三种变形,等等,主要还是围绕“成为你自己”这个命题,有破有立。第一章是全书的总论。
第二章主要写各色人物,从各小标题可以看出,比如:持着镜子的小孩、怜悯者、教士们、有德之人、戝民、著名的智者、崇高者、学者、诗人、预言家。
那么这些人物又是什么?说真的,诗人里面的人物难有具象,可以肯定,他不是一个个生活中的人物。比如说持着镜子的小孩,他寓意什么?查拉图斯特拉离开了人群,重新回到了孤独,可是,他的种子还没播出去,他渴望有人来接受他的衣钵,他渴望“持有镜子的小孩”来寻找他,接受他"超人"的思想。可是,他苦闷的是,这个小孩可迟迟不曾出现?他着急。他做梦都想有人来寻找他,接受他的衣钵,传播他的思想!可是,不知道是人们的思想太顽固还是他的思想太超前,总之,他在第一章下山晃了一圈之后,人们并不象接受一个领袖一样欢呼地接受他。他甚至在梦中见到一个“持有镜子的小孩子”,可那个小孩子说你自己照照镜子,那里面可是一个魔鬼!这就是查拉图斯特拉在人间的形象。“我的朋友们全都消失了,现在是时候让我去寻找那些我失去的朋友们了!”
怜悯者,是世人对他不合群的性格和异样的精神的一种可怜。“他在我们中间行走就象在动物之中行走一样。”“自从人性成为生命存在的意义,人类就很少让自己享受快乐:我的兄弟们,这就是我们最初的罪恶。”这里的“人性”是世俗的价值标准,当人性一旦确立,人类自己便编织了一个牢笼,人类贴上了各种价值的标签,只能营营苟苟。怜悯,被称为人类的“爱”,可是,那是虚假的,只有愚蠢的人才寻求别人的怜悯。“所有伟大的爱都会高于它自身的怜悯。”可以说,怜悯是一种廉价的施舍。查拉图斯特拉只享受施舍别人的快乐,从不接受别人施舍的“怜悯”。
传统的教士们是虚伪的,他们给人们“戴上伪造的价值和愚蠢的话语的锁链。”“他们除了把人钉在十字架上之外,不知道该如何爱他们的上帝。”
有德之人,却时刻想得到回报!这种德是一种道貌岸然的“德”,他们的武器就是“报酬、报应、惩罚”,这些岂是有德之人?
贱民,道德败坏的人!他们污染了生活的泉水。让人对生活感到厌倦,其实他们只是对那些贱民感到厌倦而已。“许多人走进了偏僻的荒野,并且和捕食的最起码兽一样遭受饥饿难耐的痛苦,他们只是不喜欢跟肮脏的赶骆驼的人一同坐在水池的旁边。”许多了因为看不惯权力的指使者而选择的隐居,或者放弃了生活!查拉图斯特拉把权力的使唤者称之为贱民。
著名的智者,即是迷信的提供者!为虎作伥的人!“有真相的地方,就会有人民!”“你们美国电影经让人民的崇拜变得合理:你们管这个叫“真理的意志””。
夜之歌,顾城不知道看过尼采的夜之歌没有?要不然他怎么会写出那样的诗句:“黒暗给了我黒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那是在黒暗中徘徊,孤独地徘徊,可他却还有一颗强大的内心,热情的火焰,他要寻找光明。“我就是光芒:唉!我还真希望自己是黒夜!但是,被光芒包围,这是我的孤独啊!”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