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作者: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最熟悉的一句,莫过于“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那么,这句话到底是怎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呢?
首先和大家说一下,这两句不是作诗,而是填词,词牌叫做《木兰花》。只不过在这个牌子的曲子恰好也是七言八句。
大家知道,一首词除了词牌,还有单独的名字。这首词的名字叫做:拟古决绝词。从这个名字,就知道全文的基调了。实际上,这是作者模仿古乐府诗,以女人的语气写出的哀怨。
首句就用“人生若只如初见”,显然就是对现状表示了无奈,希望一切都像开始时那么唯美。
第二句更是凄凉:“何事秋风悲画扇?”这句话采用了西汉成帝的妃子班婕妤在赵飞燕入宫后失宠的典故,班婕妤曾写下“妾身似秋扇”的句子,扇子是夏天用来趋走炎热,到了秋天就没人理睬了,
从此秋扇成了女子被爱人冷落的代名词。这里说的是与意中人相处应当总像刚刚相识的时候,是那样地甜蜜,那样地温馨,那样地深情和快乐。但你我本应当相亲相爱,却为何成了今日的相离相弃?
接下来的两句又愈发悲苦: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分明是你轻易变心,却非要说人心本来就善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这就是杨贵妃和唐玄宗的故事。唐明皇与杨玉环曾于七月七日夜,在骊山华清宫长生殿里盟誓,愿世世为夫妻。回来马嵬坡之变,唐玄宗被迫赐死杨贵妃。后来他听见雨声和铃声,想起了杨贵妃,含泪写下了《雨霖铃》曲。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即便如此,唐玄宗也比你这种薄幸之人好上百倍千倍,毕竟,唐玄宗和杨贵妃曾有过“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的心愿!
全词以一个女子的口吻,抒写了被丈夫抛弃的幽怨之情。词情哀怨凄婉,屈曲缠绵。
怨情的背后,似乎更有着深层的痛楚,无非借闺怨作隐约的表达罢了,也写出了主人公深深地自责与悔恨。纳兰不是一个负心汉,只是当时十多岁的少年还没主宰自己的命运。其实像李隆基这样的大唐皇帝都保不住心爱的恋人,更何况是纳兰。纳兰容若的词,总是那么凄美,他对爱情有着美好向往,却总是一次次神伤。
作者,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
公元1677年(康熙十六年),年仅22岁的纳兰性德就成为进士,康熙大喜。因爱其才,又因纳兰出身显赫,其母出身爱新觉罗皇族、其曾祖父金台吉是叶赫部贝勒,故被康熙留在身边授三等侍卫。
不久后晋升为一等侍卫,多次随康熙出巡。还曾奉旨出使梭龙,考察沙俄侵边情况。
公元1674年(康熙十三年),纳兰与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成婚。
三年后,卢氏难产去世,他对自己妻子卢氏一直有情有义,(选: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成为《饮水词》中拔地而起的高峰,后人不能超越,连他自己也再难超越。
传世的《纳兰词》在当时社会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高度评价。时人云,“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可见其词的影响力之大。
公元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6月23日,纳兰性德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七日后,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
诗人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的潇洒,与他出身豪门,钟鸣鼎食,入值宫禁,金阶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构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
加之爱妻早亡,后续难圆旧时梦,以及文学挚友的聚散,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对职业的厌倦,对富贵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求之却不能长久的爱情,他却流连向往。
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纳兰说过一句话,我是人间惆怅客,他的骨子里有一种常人所没有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