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参加了一场面试,这场面试分为两部分,其中准备时间是30分钟,现场作答15分钟,这是一次典型的结构化面试。在准备室拿到题目后,我快速翻阅了题目,共有三组题,分别考查教师的教育理念、综合素质及学科业务水平。最后一道题正是考查了我的学科专业知识。题目是有关大气热力环流这节内容,结合题目要求,应该是无生试讲方式呈现本节课的重难点。
我有很长时间没参加过这样的面试,由于大学期间及工作后没有参加过这种面试模式的练习,以至于自己对于无生试讲的环节都有些搞不清楚。加之试讲内容来自新教材,自己这几年带高三毕业班,便一直没有机会对新教材内容进行研究,内心是十分忐忑的。
30分钟的备考时间,着实有些短暂,我花了近22分钟准备前两道题,而在第三个题目上便有些准备的不充分了,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我在导入上就改来改去,浪费了不少时间,当老师将题本回收时,自己都还没有完成这节课的思路梳理。当我来到面试考场外等侯时,隐约听到上一位老师的试讲内容与自己的内容一模一样时,我已经慌张的不行了。为了避免与她的内容雷同,我决定做出调整,临时对自己的导入部分进行了修改!
我将导入改为一个生活中的案例,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家住大湖边的小明在白天跑步时总是感受到有刮风的现象,并且经过多天的观测,发现了白天吹的多来自湖面方向。进而设置疑问,请学生思考:为何大湖旁边夏季白天多吹来自湖面的风呢?
带着疑问,让学生去阅读教材内容,随后便是教师对热力环流知识进行讲解。重点对气压、等压线、等压面等地理概念做了介绍,引导学生对热力环流的概念有更全面的理解,带着学生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
随后,又通过实验让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热力环流过程。我在此处才将将与上一位老师相同的实验搬了出来。但可能是出现的时间不同,便避开了千篇一律的大忌。我之所以没有选择放弃这个热力环流实验是因为通过现场的实验操作,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这一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之后,我让学生阅读材料内容,关于城市风这一地理现象,让学生结合刚才所学到的热力环流知识来解释城市风的形成过程。
最后,抛出一个课后任务,让同学们在课后留心生活,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观察生活中有哪些地理现象与热力环流知识有关。
回答结束,我的内心还依然十分忐忑。在一切茫然并临时改变策略的情况下,能够顺利完成,对我来讲已经实属不易。接下来,便是等候结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