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 22)
工作了两天,感觉刚刚进入状态,今天又休息了。
我知道,这是在考验我的定力。
春节放7天假,然后上两天班,然后休1天,然后再上5天班,断断续续的休假,不仅影响工作的效率,还打乱了工作节奏。
以前这种假期都是国家假日办安排的,后来假日办被撤掉了,全部职能并入国务院旅游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之中。这个级别就高了,国家副总理是召集人,国务院有关部门领导任成员。
过去假日办是设在旅游局,现在新的机构还是跟旅游有关。
假期跟旅游真的有关系吗?有,但不多。
旅游是经济生活的一部分,假期是公民权利的一部分,两者既有共通点,也有差异点。
我们不能纯粹地将假期跟旅游混为一谈,更不能完全从经济的角度出发来考虑假期的安排。
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群众对假期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强,如何更好地将经济发展与以人为本结合起来,才是假期安排要考虑最大问题。
现在的假期安排至少有四方面不足:
1.时间短。虽然春节放7天,国庆放7天,其实都是各种拼假、补假合起来的。真正的法定节假日仅11天(其中春节、国庆3天,五一、清明、端午、中秋、元旦各1天),跟发达国家没法比,总体处于中等水平,跟我们国情也算相符吧。
2.调得乱。最明显就是中秋和国庆的假期,有时候真是调的让人看不懂。比如2010年的中秋国庆假期安排是休1上3休3上6休7上2休1,2013年的中秋国庆假期安排是上3休3上6休1上2休7,这样的安排太有想法、太有特色、太有创意了,这种混乱工作模式还得持续大半个月,简直让人凌乱。
3.太刻板。现在的假期,给人感觉就是让你休息,但又不让你休息个够。举个最奇葩的例子,2013年的元旦,休2上1再休3,我也是醉了,直接连休5天不行吗。另外,中国这么大,人口这么多,放个假13亿人一起放,真的有必要吗。为什么不能从实际出发,给各地自主合理安排假期的权力呢?
4.太保守。2015年,国务院出台文件,鼓励各地实行2.5天休假制度模式,就是周五下午和周末一起休。但是,这个文件出台以来,仅有几个地方有所反响,大多数省份还是没有执行。
我觉得这很正常,现在的机关单位的总基调就是敢担当、拼命干,谁会主动增加休假时间呢?没有取消双休日休假已经很不错了。(去年,就有媒体报道全国多地发文取消公务员双休日休假。)所以这个光鼓励没有用,要以上率下,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强制性要求2.5天休假才可以。
此外,我觉得未来还会有两个因素对假期的安排产生影响。
第一个,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未来大多数职业都会被机器人所取代,这会使我们的假期时间增长,因为没这么多事可以做了。(对了,很多人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导致一大批人失业,我倒不这么认为。因为旧的行业消失了,还会有新的行业不断涌现,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就比如马车没了,汽车就出来了。只不过未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从业者会越来越少,第三产业会更加蓬勃发展。)
第二个,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日益加剧,未来年轻人的工作量会越来越大,这又会导致假期的时间相应地减少。
综合这两个因素判断,未来假期的总时长会长期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那么假期的安排具体要考虑什么因素呢?我觉得至少得有三方面:
1.经济因素。这个不用讲了,假期的安排一直都是根据经济形势来谋划的。多放假的原因是为了拉动假日经济,十一黄金周就是最好的例子;少放假的原因还是因为经济,假期时间太长导致工作时间缩短,经济发展放缓了怎么办?那到底要多放假还是少放假呢?这个平衡其实不好把握,这也是原来的假日办长期被吐槽的一个原因。
2.文化因素。现在我们除了五一和元旦,其他的假期全部都是中国特色、中国独有。但是我觉得这方面要与时俱进,比如说六一儿童节,孩子放假了,家长不放假,那这个假期还有什么意义呢?还有,双十一现在是全民参与的活动,这一天是不是可以考虑放假呢?
3.社会因素。假期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经济发展,而是为了民生福祉,这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所以我们放假应该以人为本,从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出发进行妥善安排。总得就是,在不影响发展大局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保障群众的休假权,严格禁止一切剥夺休假权的行为。同时,在出台规定时,不能拍拍脑袋搞出那些“奇葩”假期,该连休的就连休,该调整的就调整。
对了,2017年的中秋和国庆可以连放8天哦,开心吗?
真开心,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