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读资治通鉴,只觉压力山大,都说读史使人明智,其实于我而言,只是想从这本书中领略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岁月春秋,朝代更替以及从尘封的土壤中挖掘出一点人心、人性以及时代的变迁脉络。
我一直很推崇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儒家,墨家,阴阳家,农家等等各种学说粲然呈现,各种新思潮都可谓一时之选,如果在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情况下实现华夏统一,我猜想中国可能在很多年前就走上了科技进步的道路,儒家的排他性虽然巩固了皇权,实现了大一统王朝,但最终让中华文明走向了保守、排他、停滞。也使得这个泱泱东方大国陷在一个圈子里来回地打转。
有人说,儒家的崛起是农耕文化的必然选择,如果没有儒家,华夏不可能历经数千年仍旧保持完整并渊源流长地传承下来、可能早就四分五裂化为多个国家了,我不否定这种论点,但历史不会重头再来,从结果反溯源头,总能找到你需要的佐证,再我看来,历史就像一条大河的形成,总体因势利导,过程却有无数的偶然,或许一场地震、一次洪灾,黄河与长江的出海口就变成其他地方了。
不去做这种无意义的争辩,就如同以上所说,因势利导,读史要读出历史中的大势所趋,读出其中最根本的逻辑,相对于各种权谋,我想土地的增减,人口的升降,经济的发展,这些因素更能主导历史的走向,就如同秦国之所以能扫平六国,一统华夏,郑国渠的建成使关中陡增千里沃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郑国渠,我想秦人的一统之路会是两说,甚至结局完全改写。
那种因一人而天下变的事情都是大势洪流中的一朵浪花,不是你自然有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