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第一个数学板块内容:
巩固大数数数,唱数,节奏数数,培养数感
100以内的加减法(百格计算,熟练掌握10以内的加法)
乘法表,1到5
从哪开始:先巩固加减法,还是开始教乘法?
二年级的数学,最主要的主题,一方面是要在一年级数的品质以及四则运算的图景化引入基础上,二年级要进一步夯实、熟练掌握唱数以及数的拆分,进行100以内的加减。这部分内容,公立的阶梯是从十以内加减法,到二十以内加减法,再到100以内的加减法,等讲完了,再讲乘除法。而另一方面,华德福二年级数学的重要主题是通过节奏数数带入的乘法表学习。
如果我这个板块直接进入教乘法,就象数的品质一样,课程容易是结构化的,每一组乘法表都会对应图形表征,数形结合,到抽提出来的乘法算式和口诀,对孩子来说很有结构,但另一方面,我担心看不到背后孩子对数学思想理解了多少。
所以我打算先放一下相对程式化的“乘法表”教学,数学板块第一周,先通过百格板来巩固唱数、发现数的模式和规律,并探讨加减法的算理。等到第二周开始再慢慢引入乘法。
百格板("作业机”)
在数学板块开始前,小河爸爸帮助我做了个教具——百格板,上面有1-100的数字方块,可以翻面。我想借助操作,帮助孩子理解自然数列的排布规律,掌握加法的算理,慢慢延伸到凑十和进位加法。
不久前,我们正好在《日有所诵》上读到了《作业机》这首童诗。当我把百格板拿出来,孩子们看到教室里多了一个东西,十分好奇,问这是什么,我说我们开发了一个作业机,一下子把孩子们的胃口吊起来了。一二年级还是想象魔法的年龄,孩子们眼巴巴地瞅着我凑近了百格板,夸张地问:“作业机,哦,作业机,9+4=?” 孩子们大笑,这机器不象是能给出答案。我说我们需要动动手,来教一教作业机。其实最早的加法机也是需要人工操作的。在教学中引入“作业机”的额外好处是,孩子们可以很大程度上放下“我会不会算”或是“算得太慢”的心理负担,不管会不会,都愿意上来拨弄一下,并且在作业机上看到整个计算过程和结果的呈现。
比如5+3,需要先找到5。最开始,我们从1 开始一个一个往下翻,比如要算5+3,翻一个代表一个数,先找到5,再继续加上3个,于是翻到了8,作业机果然告诉了我们答案:5+3=8!
最开始是用来熟悉自然数数列,一个个往下唱数,包括进位、加法算理。第一天,第二天,都是从1开始一个一个数下去,也是在建立基数和序数的对应。
到了第三天算13+5,孩子们说不用从1开始一个一个数,直接找到13。那么13在哪里呢?有孩子说:“13就在3的楼下。” 经过观察和操作这个非常简单的教具,孩子们探索数的模式,发现每一列尾数的对应。如果你请孩子来说怎么算的13+5,语言组织有困难,也有数学紧张,如果是教作业机,感受上就大不一样了。在合班后的第一个数学板块引入这个教具,希望孩子不管之前在班里的程度怎样,都希望他们大胆地来进行数学操作。
有的时候,一个孩子在上面演示作业机的运算过程,下面会有孩子开始掰手指头,我就特别高兴地指出来:“我们每个人都自带作业机呢!”所以,当孩子还在掰手指头做算术的时候,请一定发自内心地喜悦并赞叹我们有一双灵巧的手。(没事就可以玩玩手指凑十的游戏,既熟悉了运算,又活动手指,滋养触觉,何乐而不为?)
宝物袋、数字树和T型图
除开百格板上带数字的呈现,我们还进行了大量直观的数学游戏和实物操作,包括数大米、桃核等各种自然物、扑克牌钓鱼、晨练时两人一组钻水帘洞、跑绳报数等等。
我在数学板块之初给每个孩子发了一个宝物袋,里面装了24个桃核。我们先做了一些关于24的拆分,画数字树、T型图等等。孩子们在老师的提问中摆桃核,从简单到复杂的,后面慢慢就隐含了除法,比如24里面有几个2?有孩子说24个2,混淆了总数和堆数;隐含分配律,比如3个5相当于2个5加上1个5。
数字树和T型图都是拆分的练习。华德福强调从整体到局部,不是3+5=?而是8可以等于几和几,是一个开放的问题,培养多元而不是线性的思维。下次如果需要做13+8,就会想到8可以是7+1,有一个从整体去做拆分的意识。
有趣的是,每天我让大家拿出宝物袋,还不等我说今天的任务是什么,孩子们就纷纷开始清点宝物袋里的24颗桃核,接下来就是此起彼伏的呼救声:“老师,我只有23个。“ “我少了2个!” 更有甚者:““我的宝物袋找不到了!”守恒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孩子们自发地要去确认是不是我的桃核都在那里。而在数学活动的整个操作过程中,秩序感和条理性真是太重要了。于是我又开始带着孩子们收拾整理桌仓,把多出来的东西拿回家……
孩子们通过实物操作学习数学的第一个阶段称作identification,容易翻译成等同,更好的理解是“对应”,就是知道抽象符号后面对应的实物和图像是什么,时刻能够联系(马翔老师语)。24这个数字只是一个抽象符号,要变成可以识别的模式,可以有很多图式来反映。对应的模式越充分,越多样,在数学思维的灵活性上会有越多的帮助,。
跑绳唱数学乘法
第二周逐渐进入乘法。我当时想第一个带几的乘法表呢?从1、2、3挨个往下带吗?
1的乘法基本不用带的。我不想从2开始,2增长太慢。不够体现乘先生的敏捷、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的感受。而5的倍数够简单,很容易找到规律。确实在数数中,孩子们会用到五个五个数。我先带了5。
从开学到现在,我们每天早晨跳大绳,每个孩子进去跳5个。那几天让大家整体数下来,全班能跳多少个?那天正好是20个孩子跳了100个,第二天是22个孩子,到了110。
几天后,孩子们对5的倍数熟悉了。我布置了作业,回家数大米,100颗。想让孩子有数大数的经验。乘法的用途,需要数量足够大。孩子反映,我妈妈不相信我数对了。只有一丢丢。课堂上让他们拿出100粒大米,交换来数。,这时也会出现各种好玩的状况,比如在路上漏了,好在我带了米给大家补上。
数大米的时候,大部分孩子会分堆,也有孩子数晕了,很小的米粒,挺大的数。后来我们在黑板上演示了不同孩子怎么数,画成了5个一组,两个5是10,可以看得见的数量。这是最早5的乘法表,从5个5个一堆数,到5的乘法表,一栏算式,一栏口诀。
乘法虽然有意在建构,但事实上孩子学习的过程,是先通过身体去感受节奏,从节奏数数的唱数体验中,结合韵律和节奏记住倍数家族,和加法先明白算法不一样。乘法学习是建立在唱数基础上的数感,甚至在理解之前。如果光是头脑上理解,比如4个3是3+3+3+3,并不足够让他掌握乘法。遇到一个数,能很快反应过来是哪个倍数家族,这对于四五年级的整除规律、公倍数,分数的通分约分等,都很重要。
从这个角度来说,乘法需要大量韵律记忆的参与,先熟练掌握倍数家族,再从中发现模式和规律,可谓先浪漫,再进入分析和综合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华德福比公立教育引入乘法更早。我以前也会觉得做乘法需要对大数不恐惧,要会加才会乘,比如从3×6到4×6,需要知道18+6=24,教的时候才发现不是这个过程,更多是通过大量唱数去记住。要记住而不是算。
对比之下,加减法到需要进退位时,是一个难点。需要唱数中先过了进位的坎(“比如68,69,70”)。而学习乘法让孩子们在节奏数数中,逐渐把大数都唱明白了,几十上百的,有了数感,再做相关运算就不怕了。
为了让孩子们在记诵乘法表的过程中,逐渐变得清醒有意识,我们除开正着数、倒着数,顺着背、倒着背(抽着背还有难度),我还引入了一些倍数相关的游戏,比如轮流报数抢24(每次顺着往下报1或2个数),轮流抽稻草等等,并把这些倍数的规律在百格板上呈现出来。
因此,这个板块我们通过节奏数数、实物操作、大算盘和百格板上的操作,先后学习了5、2、3、4、1的乘法表。(数学教研时,少华老师再次提醒,身体节奏数数特别重要,需要特别充分,把全身用上。乘法口诀的律动,即使背错了也在节奏上,不能反映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准确性要求。)
钓鱼和百格计算
在乘法学习的间隙,我们用扑克牌玩钓鱼游戏,从一年级的钓10,上升为钓14,其实难度不小呢,孩子们很快掌握了规则,遗憾的是玩得不太多,在学校里孩子们更喜欢在户外疯跑或社交——后两项确实更重要啊。
接下来我借助钓鱼的图景,逐步引入了百格计算,这一方面是希望孩子们熟练掌握10以内的加法运算,另一方面也要熟悉表格的绘制和对应,为后面一起做加法表和乘法表做铺垫。
百格计算有横着一排10个数字,和竖着一列10个数字,对应相加,相当于100道口算题。我开始担心孩子们一开始就做这么多有点困难。第一次给的是1-10和1-10的连续自然数对应相加,孩子们很快发现了规律,一路挥洒下来就完成了。让我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天有好些孩子要求我再发一张百格纸,因为他们想再做一遍。
尽管我很欣喜于孩子们在讨论中表达的种种发现,也怕孩子们从此偷懒,不去认真计算,而是连蒙带猜(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啊!)于是我又出了一组随机排列的数,但也不能太难,这时我想到了电话号码,请孩子们用QF老师的电话号码,来钓我的电话号码,看能钓上来几个14,接下来又用爸爸妈妈的电话号码来钓鱼。这个过程中也有很多有趣的发现,比如0的不用算,重复的数字不用算,用爸爸钓妈妈,和用妈妈钓爸爸,本质上没有不一样(隐含着加法交换律呢!)。
当孩子们熟悉了表格的运算方式后,我们尝试用表格来整理1-5的乘法表。这时候我发现乘法算式没有加法那么直观,加法孩子们很好理解,就是把两个数加和;而乘法算式的意义,还需要反复的identification,从生活情境中的问题,到实物或图式,再到算式,让孩子们把抽象的算式,对应到一个点阵的排列或是其它图式。
二年级乘法的学习,刚刚是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