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推着我的儿子在院子里遛弯,院中的小公园里聚集了大大小小的娃,七八个这样,但是我数了数发现包括我之内只有三个孩子是妈妈带着的,不然就是奶奶、外婆或者保姆。有一件事情让我很迷惑,这些妈妈生下孩子后都不带孩子吗?而且据我所知,有些孩子的家庭是非常有条件让妈妈带的,因为家里并不缺钱,难道赚钱比养孩子还要重要吗?
最近正在看武志红的心理课程,其中讲到他的故事。他的小时候家里非常贫穷,爸爸妈妈生了包括他三个孩子,但是家里和爷爷奶奶的关系并不好,如果把小孩放到爷爷奶奶那边养小孩是会受苦的,武志红的母亲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吃不饱穿不暖还经常哭了没人管,于是她决定自己一个人带孩子。这样的情况在当时那个村里是不可思议的,因为武志红的母亲也是一个青壮年,放着好好的工作不做,别人会觉得是极大的浪费或是认为她的母亲极其懒惰。但是就是这样他的母亲顶着精神压力,父亲也顶着着巨大体力劳动。这样的决定和做法给他们家做出双重影响,第一就是武志红的家里很穷而且穷了很长的时间,第二就是给武志红建立了基本的安全感,这给他日后的发展打下了一个很好很关键的基础。
曾经我看过一本关于犹太人的教育的书,里面讲到犹太人的女人的学历普遍也是比较高的,但是很多犹太女人在成家之后却选择了成为全职太太、全职妈妈,因为在犹太人普遍的理念看来,孩子的教育比工作更加重要。甚至犹太人有说过类似“一岁的孩子就是国王”的话。当时我还觉得这有点不太可能,直到我的一个长者去了以色列旅游,发现真的是这样,以色列的家庭一般都会有喝多孩子,但是几乎在街上看不到保姆,都是爸爸妈妈带着孩子,然后大孩子带着小孩子,安安静静没有打闹没有喧哗。
心理学现在都普遍认为如果你想把孩子养好,妈妈基本要陪伴孩子到三岁,就是在三岁以前不要和孩子有两周以上的重大分离(摘自武志红的心理课)。在没有生出孩子的时候,我会觉得养孩子到三岁是一个很漫长的岁月,但是在实际带孩子的过程发现,惊喜大于付出,收获大于给予。当你能够很好满足他了以后,他向你开心地笑,那种幸福无以言表。
李雪在《当我遇见一个人》里说:当一个生命带着极大的爱和信任降临到家庭中,他最渴望的是被看见——被父母看见真实的自己。他期待的是父母,而不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保姆。如果你愿意陪伴、爱他,哪怕是粗茶淡饭哪怕是简衣陋室,那么他也会觉得自己天下最幸福的人。所以亲爱的母亲,你愿意放慢自己发展的脚步,去和孩子一同成长吗,就像牵着一个蜗牛去散步一样,带着你的孩子去重新感受世界。我想只要愿意你会发现放下的不是牺牲而是收获。
�=>W�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