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的时候,我就常听家里的老人念叨:“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
两汉之际,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由于数代帝王和贵族都笃信佛教,一时间上行下效,各地寺院林立。受到慈悲济世、戒杀放生的佛教精神影响,中国民间的素食之风古已有之。
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斋戒日,信众香客们除了去寺院烧香拜佛,还会在五观堂里过堂吃顿斋饭。吃素 ,成为修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佛门的素食,是相对于荤食而言的,特指不吃荤(五辛)腥(动物肉)类的食物。其中,五辛是包括五种气味浓烈辛辣、富于刺激性的蔬菜 ,即大蒜、小葱、大葱、韭菜、兴渠(洋葱)。
在佛陀时代,比丘是“乞士”的意思。根据佛制,一个比丘应当过著清净而俭约的生活。因此,比丘僧团不蓄物品,靠托钵乞食,过着“日中一食,树下一宿”的生活。由于倡导以平等心接受信众布施,有啥就吃啥,僧众不会刻意去选择食物。
汉传佛教的素食传统始于梁朝的梁武帝时期。
梁武帝萧衍曾不顾大臣劝阻,数次舍身出家,他不仅自己吃素,下诏要求宗庙祭礼时严禁用猪牛羊献祭,也不准太医以“生类合药”。
梁武帝还广泛引证《涅槃经》、《楞伽经》等大乘经典为依据,撰写了《断酒肉文》,明令出家人必须戒除酒肉。时至今日,“素食、独身、僧装”依然是汉传佛教的三大基本特征。
近年来,素食俨然成为一种时尚且健康的生活选择,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爱上吃素,在网络上,也随处可见明星达人晒出的素食感悟。随着这样的需求增多,各种形式的素餐厅在国内一二线城市里的发展速度惊人。
不能否认,在传播慈悲文化、环保理念方面,素餐厅的确有其存在的意义。但除非是招待平时吃荤的朋友偶尔尝鲜,我自己很少去素餐厅吃饭。原因无他,只为吃不惯以大豆蛋白、小麦蛋白和菌类提取物为主的“仿荤”菜。每次吃完这些油多料厚的重口味菜品,我一连几天都会肠胃消化不好,腹胀难受。
吃了几次亏后,我学聪明了一点,往往从一家素餐厅提供的白饭就可以推断出对方是否用心,尽管方法简单粗暴,但还是很有效的。
说真心话,食物就该回归本味,天然去雕琢。萝卜是萝卜味、白菜是白菜味就好,原汁原味的食材就能打开味蕾,带来意外之喜,哪里需要折腾出那么多花头!
无独有偶,我有一位老饕朋友做过数年美食记者,深谙烹饪之道。不久前,与他交流时,他也对“仿荤”菜也颇有微词,原因是这些惟妙惟肖、以假乱真的菜品,虽然迎合了一些想要吃素又舍不得鱼肉美味的人,但让人在举筷时有种“意淫”的怪诞感,反而丧失了吃素的意义。
他告诉我,市面上,那些看上去很美的素牛肉、素火腿、素烧鹅、素虾仁、素海参等,在深加工过程中,被加入大量色素和食品添加剂,又装入密封袋开袋即食,早已与健康养生之道背道而驰。它之所能够成为某些商家大力推崇的卖点,说到底,无非追求方便快捷,又能以此坐地起价,增加营业流水。
那一刻,我恍然大悟,事实原来如此残酷。一旦真相大白,受伤的总是普通老百姓。在这个追名逐利的商业社会,去伪存真,正本清源,实在是需要一些勇气和智慧的。
作者:惠雯
三宝弟子、天生乐观主义者,喜布衣素食,好侍花弄草,热爱简单舒适的小日子。走遍全国各地,留意人世间好风景,信仰生活需要一颗禅心去发现美好。历任旅游杂志主编、某省佛教协会刊编辑主任,创办过禅生活类杂志。在众多画报杂志开有旅行专栏、素食艺文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