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唐的天空下,诗人多如恒河沙数,然而能青史留名的并不多。这些诗人各具特色,喜怒哀乐皆可成诗,是他们让整个大唐的天空绚烂多彩,风华永存。
其中就有一位“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人。他一声狂笑,肆意天涯,任性孤傲,放荡不羁,留给世人一个流浪的身影。
他以诗下酒,“酒入豪肠,三分化作剑气,七分酿成了月光,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他就是为诗而生的,大唐第一任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神秘的李白
世人皆知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誉为“诗仙”。为什么还说他神秘呢?因为他的身世始终是个谜。他的家族背景,父母的营生,兄弟姐妹几个,均无史料记载,这已成为千古之谜。
只听说其父名叫李客,李白在家族中排行十二,故乳名叫十二郎。
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李白出生。传说是其母梦见一颗硕大的金星自天空坠入腹中,其父认为是太白金星下凡,故为他取名李白,字太白。
如此看来,倒是符合他的另一个号——谪仙人,极像是被贬下凡的神仙。想必后人称他为“诗仙”,不只是因为他的诗写得好,也与他的出身有关吧。
狂傲的李白
童年的李白和许多天才儿童一样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但是,也与孩子的天性一样——贪玩淘气。
一天,他和小伙伴们逃学去玩耍,在河边看到一位老奶奶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棒。好奇的他自此明白了“只要功夫下得深,铁棒就能磨成针”的道理。从此,专心读书,再没逃学。
很快,他便写出了《夜宿山寺》这样的诗。可见,这孩子不仅觉悟高,想象力也很丰富。
到15岁时,读书之余,他开始学习剑术,求仙问道。便更是意气风发、狂放自傲,写诗自比司马相如。
李白开始小有名气,受人推荐在县衙做了一名小吏。但很快,他就厌倦了县令的虚荣炫耀,弃职而去了。
李白是什么人?那是傲气与侠气并存,诗意与仙风俱在的人。他怎受得了这官场的曲意逢迎、明争暗斗?于是进出道观,寻访道士。
不料,道士外出未归,害他倚松空等,于是有了这首失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之后的李白,四处游历。18岁时,他在梓州拜赵蕤[ruí]为师,学习纵横韬略一年有余。他们师生情谊深厚,才华出众,被人们称为“蜀中二杰”。
转眼到了弱冠之年的李白,还是想着他的初心——为国效力。开始不断自荐,以求进入仕途。
也许你会问:既然想当官,为何不参加科考呢?要不怎么说是狂傲的李白呢,自然不愿走寻常路。他希望能通过诗文自荐一鸣惊人、一飞冲天。
他有两个理想:一是做宰相,辅佐帝王创造太平盛世;二是做帝师,如同当年的姜太公那样。
只可惜天意弄人。许多年里,他一直在寻找机会,却总是无法如愿。但是,他心中的火焰从未熄灭。
后来,他托朋友将自己的诗赋呈给渝州刺史文坛泰斗李邕[yōng]。不料却不受待见,气得李白回击了一首《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管你是权贵又如何,也不要轻视了少年后辈。
可见少年的心志之高,狂傲的锐气了。
飘逸的李白
仕途不得志,李白又开始安心读书,静待时机。24岁这年,他的才思与学识都已相当厚重。他决定离开巴蜀,去远方闯荡,再次开启了他的游历人生。
临行时,他写了一首《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经过九江浔阳时,他登上庐山,留下了著名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然后,来到安徽天门山,一首《望天门山》又应运而生: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接着,他又出现在金陵,写下了《金陵望汉江》。
开元十四年(726年),李白从金陵出发前往广陵,朋友们为他践行,他又即兴作诗《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到底是洒脱飘逸、乐观豁达的李白,离愁别绪尽消于诗酒之中了。
这几年只身走天涯,却也并没忘记心中的志向,始终心系天下。
失落的李白
李白不只有傲气,还有侠气。来到广陵(扬州),一年时间,他散金三十余万,接济落魄的书生。不可谓不豪迈大气,真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出手阔绰,自然朋友多。这次饱览山水之行,他又写下了《越女词》、《梦游天姥吟留别》、《苏台览古》等诗。
从扬州到苏州,再回到扬州,一路奔波,李白大病了一场,又是人在异乡,自然有些想家了。于是,有了那首《静夜思》。
开元十五年(727年),李白离开扬州,在前去汝州看望好友元丹丘的途中,结识了大他12岁的孟浩然。二人性情相投,一见如故。
畅游数日,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此时的李白,虽无功名,却诗名远播,被宰相许圉师的后人赏识,想要招他为婿。李白对许家小姐也很中意,于是甘愿入赘。
婚后,琴瑟和谐的日子没过多久,就招来不少人的鄙视和诋毁,这其中也包括安州长史。李白自知难再久居,便和夫人商量,决定离开安州,去京都长安。
谁料长安之行也不顺遂,依旧难展抱负。失落的李白只好暂居终南山。但他并没有放弃仕途,依旧寻求引荐。
之后,他又决定西行,在太白山留下了《登太白峰》。他的诗豪情万丈、气势磅礴,可他的生活却困顿苦寒。
他有才气,也有名气,却始终得不到举荐,应与他高傲的态度有关。他有文人的傲骨,绝不催眉折腰事权贵。可他并不懂得为官之道,仕途之险,终究只能落寞而归。
浪迹多年,未能如愿。李白对自己的处境感慨起来,写下了那首散文诗《蜀道难》。
执着的李白
失落的李白,又开始访胜寻古,且有些借酒浇愁的意思了。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李白听到《折杨柳》曲,乡愁顿起,写下了《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已过而立之年的李白,并未立业,只有贤妻仍在等他。有妻如此,又有儿有女,总算让他疲惫的身心得到了抚慰。
本来一家人清静淡雅地过日子也挺好,可李白偏放不下他的仕途梦。
几番辗转落空后,李白收到元丹丘的邀请,前往嵩山相聚。李白在嵩山住了些日子,将那些俗世纷扰暂时抛却,写下了快意豪迈的《将进酒》。
对酒当歌的日子结束后,李白又开始了各地漫游自荐。他去看了故友孟浩然,又重游了扬苏杭等地,还在巴陵结识了王昌龄。然而,举荐之事却有始无终。
就在他醉意朦胧之时,一纸书信传来妻子许氏去世的噩耗。返回安陆的李白,只剩悲伤。好在他还有女儿平阳和儿子伯禽,总算有些许安慰。
此时已40岁的李白,仍然在为理想奔波。到了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颁布诏书选才,李白总算等来了机会。
因为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也信道教,且与元丹丘交情不浅,李白终于得到了她的引荐,被玄宗下诏召入京。
好不容易等来了机会,李白欣喜若狂,写下了那首《南陵别儿童入京》。本以为可以大显身手,扶摇直上了。
却不料唐玄宗只是对他礼遇有加,并未对他有实质的重用,只是封了个翰林待诏。这支笔并不能指点江山,只能为皇帝赋诗作乐。
一日,皇帝传李白去赋诗,他带着醉意,落笔就是三首《清平调》。
当即引来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盛赞。然而,李白却自觉无味,这与他的理想差之千里。加上遭人妒忌、受人排挤,一年之后,他便上书请辞。
玄宗准了,还赐了不少的金银,也算体面。李白的声名更盛了,然而他心中却尽是失意。临行前,朋友们为他践行,他感慨地写下了《行路难》。
从诗的最后两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便可看出,他的心还未死。
离开长安,他前往拜谒“商山四皓”的陵墓。在洛阳,他遇见了同样失意困顿的杜甫。两人意气相投,互为知己。
之后的李白,又开始辗转游历各地。46岁这年,李白想拜访老友贺知章,却得知他已病逝。50岁这年,李白娶宗楚客的孙女为妻,这是他第二次正式婚姻,仍是入赘。
此时的朝廷,奸臣当道,山河日下,烽火不息。李白痛心疾首,他还在为国忧心,决定投军建功。
51岁的李白,毅然来到了幽州军营,见到了安禄山的狼子野心,却无可奈何。只得一声叹息南下宣城,栖身敬亭山下,写下了《独坐敬亭山》。
期间,他的族叔监察御史李云出使东南,路过宣城。李白与他同登谢眺楼,写下著名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天宝十三年(754年),李白来到秋浦,写了七十余首诗,其中就有《秋浦歌十七首》。之后又来到泾县,游赏桃花潭,汪伦热情地款待了他。
临别之日,李白作诗《赠汪伦》表达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带着妻子前往华山避难,1年后回到了宣城。
安史之乱还未结束,李白受永王之邀入府。他的报国之心从未忘却,哪怕已是56岁之龄,仍然盼望着安邦定国。
可他终究不适合官场,他的诗意情怀怎能应付那些尔虞我诈?很快,即位的唐肃宗下诏命永王回蜀中,永王拒绝,随后战败被捕。
57岁的李白因追随永王,背上了附逆之罪,身陷囹圄。好在后来被故友宋之悌之子——御史中丞宋若思所救,绝处逢生,李白欣喜若狂。
你猜怎么着?他竟再次自荐为朝廷效力。我真的好想摇醒他:太白啊太白,你真的不适合做官啊,断了此念想吧!
不用想,自荐失败。李白抱恙,在山中养病,还日夜等着报国的机会。不料,等来的却是被流放的消息。
58岁的李白,被判流放夜郎,是他天性的乐观使他度过了凄风苦雨。乾元二年(759年),关中遭遇大规模旱情,朝廷颁发特赦令,李白这才恢复了自由身。
获赦的他,又意气风发地在白帝城写下了《早发白帝城》。然后呢?还是执着地自荐,希望别人引荐辅助君王。哎……
不用说,还是没戏。他只好再登庐山,纵情山水。到了上元二年(761年),朝廷命李光弼举兵扫除叛军。李白得知,精神振奋地前往参加。是的,他从未死心。
只是走到半路,就病倒了。生活的困苦,早已让他疾病缠身。宝应元年(762年)秋,李白病情加重,将平生所著手稿交给了李阳冰,托他整理编集并作序。李阳冰不负所托,编成《草堂集》。只可惜大部分诗稿都已流失。
11月,李白病逝。一代伟大的诗人就此陨落,一个贬下凡尘的神仙从此归位。
诗仙走后,永王案昭雪,唐代宗追授他为左拾遗。他的墓也被一迁再迁,最终葬在当涂的青山之阳。
看,一个人执着起来有多可怕!李白自始至终从未放弃过理想,从未放弃过报效国家,哪怕是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江山更替了一代又一代,他的心却此生不换。
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究竟为何奔波这一生?本是自在仙,奈何忧国命。
(鉴于篇幅太长,很多诗只标了题目,并未写诗的内容。大家有兴趣可以百度。望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