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在家伺候老公吧,出来拍什么电影,票房才100万。”
这是网友对谢楠最近新电影的评价。
眼看着她的老公吴京,已是百亿票房加身。
她在情人节档期的电影,票房惨淡。
谢楠宣传自己的新电影,冷嘲热讽扑面而来。
她发微博回怼,虽然相信网友没有恶意,但不能同意他们的逻辑。
人言可畏。
谢楠遇到的“困境”,也是多少中国女性正在挣扎、也不得不勇敢面对的。
“你赚的不多,怎么不让老公养着”
按照中国人一贯的思维,男主外,女主内。
女性工作的价值在次,家庭的责任更重要。
“既然挣得这么少,还不如老老实实在家相夫教子。”
赚钱的多少,成了衡量女性值不值得工作的唯一判断标准。
可工作给人带来的价值,不仅仅是钱。
《少年说3》里,一个上初一的男孩站上天台为做外卖员的妈妈正名。
他尊敬自己的妈妈,也认可她工作的成果。
赚钱多少只是物质上的体现,不是衡量一个人能力与价值的标准。
觉得女性赚钱不多,还不如回家被“养着”,既否定女性实现自我价值的权利,又贬低了“家庭主妇”的价值。
经济学家薛兆丰认为:
“家庭主妇在家工作,她们创造的市场价值没有计算到GDP(国内生产总值)或者GNP(国民生产总值)当中去。
但如果两个家庭做个交换,两位家庭主妇分别都到对方家里工作,帮助料理家务并领取工资,这样,她们所创造的市场价值,就会被计算到GDP或者GNP当中。”
通常衡量价值的方式,本就把家庭中隐形的部分忽略掉了。
家庭主妇,不是废物
在中国,家庭主妇对家庭贡献最大,家庭地位却极低;
生活上知识面宽广,却被指与社会脱轨;
赚钱的多少决定了地位的高低,而不是贡献的多少。
吴京曾说:
“我不排斥(谢楠忙工作),我就觉得女孩子,尤其有自己的事业是好事。
不要做成家庭主妇,因为你的视角会越来越窄。”
他肯定了女性对事业的追求,但话语中又隐隐暗含对家庭主妇的刻板印象。
这种偏见,在某些人身上体现得更明显:
一提到“家庭主妇”,蛀虫、无能、可怜、不独立……贬义词就在心里一股脑聚集。
家庭主妇们付出了很多,可这些努力,被选择性忽视。
演员程莉莎说:“做家庭主妇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她的儿子都说,“妈妈没有戏拍,爸爸才需要去工作呀”。
这一度让程莉莎有些抑郁。
另一方面,能供养起一位无收入家庭主妇的家庭,往往拥有一定的财富水准。
在娱乐圈夫妻中,有不少女方因为各种原因放下了工作,全身心投入到了家庭中。
于是开始有人说,“不努力的女人过得有多幸福”。
甚至,“作为女性,你可以不必努力”。
却忘了,她们看起来不用工作就能活得体面,并不意味着家庭主妇没有技术含量。
就像谢楠说的:“回归家庭是承担起另外一半的重要责任,不是退而求其次。”
为什么成为家庭主妇?
不是因为自甘堕落,不是因为事业一事无成,只是因为爱,所以自愿。
一个家庭由两个人共同经营,分工只有不同,没有高低之分。
英国女作家 Rachel Cusk 在书中写,“孩子的出生将男人和女人区分开来”。(《成为母亲:一名知识女性的自白》)
原本平等的男女关系,因孩子的到来而渐渐开始不平等起来:
孩子谁来照顾?
接踵而至的一系列新的家庭内务谁来做?
这时,作为母亲的女性,开始“放弃自己的公众价值,以此换来一系列的私人意义”。
只是,当不少女性忍痛做了取舍,回归家庭,她们家务工作的经济价值却从不被承认。
反而被忽视,成了婚姻附带的一种义务。
豆瓣8.8分的韩剧《天空之城》,女主是一名家庭主妇。
她的人生目标,是让大女儿考上名牌医科大学。
孩子的成绩,决定了这些全职太太们的社会地位。
尽管剧里四位主要女性角色都受过高等教育,有一位全职妈妈还有博士学位。
这种情况,就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们周围。
也许只有当行之有效的保障制度被建立起来,“家庭主妇”这一身份有了更多稳定的可能和类职业属性后,人们才能逐渐地更改对她们的误解。
成为家庭主妇才不再意味着丧失自我,而是一种真正的自我选择。
职场妈妈,怎么做都为难
“每一个职场妈妈(或许也有爸爸们)都在两难里不断选择。”
“还想努力一把,去够够那个遥不可及的年轻单身时奢侈的梦想。”
谢楠讲的话,正是许多妈妈们的生活现状。
想尽全力照顾好家庭,又有很多其他的舍不得。
看过一份《2018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女性投入工作的时间比男性少9%,投入家庭的时间高15%。
步入婚姻后,女性工作时间依然比男性少9%,投入家庭的时间却比男性高出22%。
多出来的时长中,女性一直在生育和抚养孩子、兼顾工作与维系家庭情感之间作斗争。
以前吴京收工回家,谢楠总会给他做一桌好菜。
即使先睡下了,也会留给他像排骨、鱼、手擀面这样的美食。
有了孩子以后,吴京在家里的地位直线下降,委屈得抱怨,可谢楠只一句话:
“有了孩子之后,谁管他啊?”
不是不想管,是照顾孩子太忙、太累、太辛苦,根本顾不上。
全职妈妈在家给孩子洗澡、穿衣、换尿裤,陪玩、喂奶、陪读书,被孩子的哭闹声搞得心力交瘁时;
职场妈妈也早起做饭喂奶,用最短的时间把自己收拾得体面。
出门,得趁孩子不注意。
匆忙挤上拥挤的地铁,打起精神应对工作上的难关。
全职妈妈应对家中大大小小的麻烦事,缴纳杂七杂八的费用,操心给孩子报哪个辅导班最妥帖,一刻不得闲;
职场妈妈工作就足够繁重,因为半夜喂奶睡眠不足,白天精神不济是常态。一不留心工作出了纰漏,就被训斥指责。
全职妈妈生活如打仗,丈夫却觉得她们每天过得很轻松,还歧视她们没能力;
职场妈妈辛苦奔波,要么努力赚钱却被歧视不顾家,要么被苛责赚钱太少。
而男性则很少需要做出“家庭还是事业”的选择。
他们在职场上打拼,更不必忍受什么指责。
可如此就高人一等吗?
有趣的是,2016年发表于《经济学》上的研究表明,同等条件下,中国已婚男性的收入更高。
众所周知,受教育年限越长,工资待遇往往越高。
但教育这个影响工资因素的回报率,约为2.4%。
而控制了其他变量的情况下,相对于“非在婚状态”的男性,处于 “在婚状态”下的男性工资溢价为6.8%。
这一点,正是妻子的“相夫”效应。
实验表明,妻子的受教育程度和妻子的收入水平显著正向影响其丈夫的工资水平。
妻子能力越高,丈夫的收入也越好。
另外,妻子“提供信息、参与决策、帮助丈夫扩大社交网络”等行为,经年累月,也发挥了“相夫”的作用。
下次再有人不怀好意地告诉你“女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可以回敬一句:
“男人学得好不如娶得好。”
有了家庭,谁说就必须扔掉自己
薛兆丰还如此解读过婚姻:
“结婚就是办企业,就是签合同。办的是家庭企业,签的是一张终身批发的期货合同。
双方拿出来的资源,是不对等的。女性拿出来的资源,是生育,是抚养家庭。
这些资源在较早时间段上起到作用,很快就会消耗光。
而男方的资源,是大器晚成,要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会起到作用。”
一种契约形式,不该成为要挟某一方放弃理想、用整个人生妥协的筹码。
要承认的是,女性在生育这一项人生大事上,承担着不容忽视的健康和时间成本。
新家庭经济法学开创者贝克尔教授认为,“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能利益最大化。
但冰冷冷的理论背后,还藏着一个人在工作中赢得的成就感、社交带来的开阔的眼界、消费自己挣得钱的自信和快乐等等不能轻松量化的代价。
不能轻易量化绝不等同于不存在。
个人选择上,不存在支不支持,只有自己想不想。
姚晨在一次演讲上讲人到中年的困惑,提到自己这些年总是被问,“如何兼顾工作与家庭。”
却鲜有人问起男性们,“事业与家庭应该怎样平衡呢?”
同样的道理放在家庭上。
若是想要两个人的人生都经营得好,一定要男性女性在不同的时期相互让步,最后才能达到大局上的平衡。
相关研究也证实,家务分配合理的夫妻会更加幸福。
《请回答1988》中东龙妈妈的一段话让人记忆犹新。
她年轻时事业风生水起,退休之后,自己找了份收银的工作。
虽然有时会因工作繁忙忽略了儿子,但她的老公会默默承担起自己该完成的责任。
东龙妈妈退休之后,因为在家整日照顾孙子快被逼疯,“离家出走”了一次:
“我呀,我的人生,一直被人叫东龙妈妈、大龙妈妈,我不高兴这样。
我的名字叫赵秀香。
照顾孙子的时候突然胸闷。我在这里做什么呢?无法接受。
这样下去,怕自己疯掉。”
她的丈夫什么都没说,电话也没多打一个,主动操持起了照顾孙子的事。
相夫教子不一定就是幸福生活,事业繁忙也不意味着“抛夫弃子”。
人们总爱创造模板,女性过上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人生赢家”。
把不同的人塞进同样的模子,也不管她们本来的存在形式。
但谁说幸福的模样就一定相同呢?
明明她们喜欢怎么做,就可以怎样选择。
给今天的文章点个赞吧!
多一个人与你观点相同,这世上就少一个企图插手你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