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
别称:圆参、黄参、棒槌、人衔、鬼盖、神草、土精、地精、海腴、人葠
基源植物: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及根茎。
拉丁文名:Panax ginseng C. A. Mey.
植物特征:
多年生宿根草本高30~60厘米。主根肥厚,肉质,黄白色,圆柱形或纺锤形,下面稍有分枝;根状茎(芦头)短,直立。茎直立,圆柱形,不分枝一年生植株茎顶只有一叶,叶具三小叶,俗名“三花”;二年生茎仍只一叶,但具5小叶,叫“巴掌”;三年生者具有二个对生的5小叶的复叶,叫“二甲子”;四年生者增至3个轮生复叶,叫“灯台子”;五年生者增至4个轮生复叶,叫“四匹叶”;六年生者茎顶有5个轮生复叶,叫“五匹叶”;复叶掌状,小叶3~5片,中间3片近等大,有小叶柄;小叶片椭圆形或微呈倒卵形,长4~15厘米,宽2~6.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细锯齿,上面脉上散生少数刚毛,下面无毛,最下1对小叶甚小,无小叶柄。夏季开花,伞形花序单一顶生叶丛中,总花梗长达30厘米,每花序有4~40余花,小花梗长约5毫米。苞片小,条状披针形;萼钟形,与子房愈合,裂片5,绿色;花瓣5,卵形,全缘,淡黄绿色;雄蕊5,花丝短;雌蕊1,子房下位,2室,花柱2,上部分离,下部合生。浆果扁圆形,成熟时鲜红色,。
药材特征:
主根与根茎等长或较短,呈人字形、菱形或圆柱形,长2~10cm。表面灰黄色,具纵纹,上端有紧密而深陷的环状横纹,支根多为2条,须根细长,清晰不乱,有明显的疣状突起,习称“珍珠疙瘩”。根茎细长,上部具密集的茎痕,不定根较粗,形似枣核。野山参:"芦长碗密枣核艼,紧皮细纹珍珠须“具有纵皱纹,上部或中下部有环纹(铁线纹)。须根少而细长,清晰不乱,有较明显的疣状突起(珍珠疙瘩)。根茎细长(雁脖芦),少数粗短,中上部具有稀疏或密集而深陷的茎痕。不定根较细,多下垂(枣核艼)"
人参药性:
性味: 甘、微苦,平。
归经 :归脾、肺、心经。
功能主治: 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用法用量: 3~9g,另煎兑入汤剂服;野山参若研粉吞服,一次2g,一日2次。
注意: 不宜与藜芦同用。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密闭保存,防蛀。
人参的故事:
很久以前,山东有座云梦山,山上有座云梦寺,寺里有老小俩和尚。老和尚早已无心烧香拜佛,天天下山游荡。小和尚在寺中,还时常挨老和尚怪罪刁难,人被折磨得骨瘦如柴。
一天,老和尚下山,临行前,给小和尚安排了很多活计。小和尚吃力地干着,直累得腰酸背痛。这时,不知从何处跑来一个穿红兜肚的小孩,不声不响地帮小和尚干起活来。说来也怪,在穿红兜肚小孩的帮助下,活儿很快做完了。此后,只要老和尚下山去,穿红兜肚的小孩就来帮助小和尚忙这忙那。老和尚返回寺中,小孩就不知去向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老和尚每次下山,不论给小和尚安排多少活计,他总能做完做好,老和尚心生疑心。而且,近来小和尚与以前简直判若两人,脸红润了,精神飒爽身体健康了。其甚感奇怪,不解其奥,逐叫来小和尚,问其究竟。在威逼利诱下,无奈的小和尚只好说出实情。
老和尚心想,深山峻岭,哪来的红兜肚小孩?莫非是仙草棒棰(人参)?于是,他从木箱中取出一根长长的红线,穿上针,递给小和尚说:“孩子如再来时,你悄悄地把这根针别在小孩的红兜肚上。”
老和尚又下山了,红兜肚小孩又来了。小和尚想把实情告诉他,但又怕老和尚处罚。小孩干完活计,准备返回时,趁其不备小和尚将针别在了小孩的兜肚上。次日,老和尚把小和尚锁在库房中,手持镐头,顺着红线,来到一株老松树下,只见那针插在一棵棒棰苗上。他高兴极了,举起镐头,恶狠狠地刨下去,不一会挖出了一个“参童”来。
老和尚把“参童”带回寺里,放入锅中,加入水,盖好的锅盖上又压了块大石头。唤来小和尚,生火烧煮。这时,老和尚朋友突来寺中,言有要事,请老和尚下山一趟。老和尚难以推辞,只好随其下山。临别,老和尚反复叮嘱小和尚:“我不回寺,不准揭开锅盖!”
老和尚走后,不一会儿锅开了,锅内冒出一股香气,小和尚好奇,搬开石头,揭开锅盖,香气扑鼻而来,只见锅内煮着一只大棒棰。小和尚用勺舀汤放嘴里,又香又甜。美味的诱惑,小和尚不管三七二十一,索性将人参与汤吃喝一个净光。老和尚办完事情,匆忙赶回寺中,急急打开锅盖,取棒捶。老和尚见锅里空荡荡的,棒捶不翼而飞,追问小和尚人参的去处。顺手取一木棍向小和尚打去。小和尚不知所措,在寺里奔跑躲藏,跑着跑着,顿觉两腿生风轻飘,悠然地腾空飞起,而去。老和尚见得这般情景,心想“参童”定是被小和尚偷吃了,懊悔不已。
原来,锅中的人参就是红兜肚小孩。老松树下长着一对人参,自从那棵“参童”被老和尚挖走以后,没被挖去的这棵人参,伤心极了。老松树说:“好孩子,别哭了,这儿是住下去了,我带你到关东去吧。那里人烟稀少,我可以永远保护你。”人参不哭了,他和小伙伴们,跟随老松树来到了关东深山老林,寻得宜居之地长白山,安家落户了。从此,关内人参日渐稀少,直至消失,而长白山人参却越来越多,越长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