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们对于小学古文古诗词的教育认知发生了极大的变化。2014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更让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日益提高。
古文古诗词在中小学教材中的比重,显著提高的事实更是有目共睹。有数据显示,当前小学阶段与初中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的古文、诗词篇目,分别为129篇与132篇,较之前分别提升了近80%与51%。
那有什么办法能帮孩子们更好地学习古文诗词呢?答案就在《会说话的古文》中。这本以古文诗词为主题的趣味读物,以多格漫画与人们对古文知识的常见误解为切入点,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带孩子进入探索古文背后真相的奇妙之旅。
作者张之路是我国著名作家、剧作家,作品在青少年中影响极大,短篇小说《羚羊木雕》等,被选入全国中学语文课本,是我国第一位入选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的中国儿童文学作家。
作为《被委屈的汉字》的姊妹篇,《会说话的古文》中,张老师从关注那些被人们委屈的汉字,转向了被误解的古文诗词,将带我们舍弃不实传说、流言蜚语与断章取义,知史、知人、知书,探寻古文背后的真相。
知史:舍弃不实传说,探寻真实历史
传说故事,其实很容易就被人们当成事实。
很多人应该都听说过这样一个传说:还是四皇子的清雍正帝派了武林高手,将遗诏上“传位十四皇子”中的“十”字加了一横一勾,变成了“传位于四皇子”,于是从排行十四的弟弟手里,夺来了皇位。
但这个说法,根本经不起探究真相人的仔细推敲,因为“于”是简体字,清朝时期的于字,并不是三划就能写成的。此外,真正的诏书上不但会写有皇子的排行,还写有皇子的爵位与名字,且清朝的诏书,按例由满蒙汉三种文字写成,只改一个汉字夺皇位显然不可能。
传说因为情节曲折生动,让人兴趣大增,却十分容易让我们失去对真实历史的判断。
《会说话的古文》一书中,张之路老师教会我们不要被不实传说蒙蔽双眼,直探古文与诗词背后的真相。比如“红豆生南国”,真的像许多人理解的,是在描写爱情吗?书中讲述了原诗的历史背景,带我们发现诗人想表达的情谊,到底是什么。
知人:舍弃流言蜚语,了解作者本人
古人们早就发现了流言的厉害:说流言的人只要够多,很容易就被人们当成事实。所以有一个成语,叫曾参杀人。其中曾参就是曾子,《论证》中说每天要“三省吾身”的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
曾参杀人的故事,讲的是曾子老家有个跟曾子同名的人杀了人,于是有人告诉曾子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曾子的母亲说:我相信我儿子,他是不会杀人的。结果没过多久,又一个人也来这么说,但曾子的母亲仍然没有相信。
可又过了一会儿,又有人跑来说,曾参真的杀了人。曾子母亲对儿子人品的自信,就开始动摇了,后来甚至因为相信流言,急忙逃走了。
连曾参这样品德高尚的人,被太多的流言中伤后,本来十分相信他的母亲,都会开始相信流言,而不相信曾子。
所以,张之路老师告诉我们,想真正理解古文,我们还要认清历史上那个真正的人。《会说话的古文》中,张老师带我们认识了不一样的魏文帝曹丕,更带我们思考,《七步诗》真的是魏文帝想杀死弟弟的毒计吗?
知书:舍弃断章取义,理解全文思想
大家都熟悉杞人忧天的故事,讲的是有一个人,每天都为天会不会塌下来而发愁的故事,所以成语“杞人忧天”,常用来形容那些喜欢瞎操心的人。
但其实以上只是原故事的开头部分,这个出自《列子》的故事中,有四个角色,我们只看故事的开头,是没有办法理解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思想的。
完整的故事应该是,“杞人”在瞎操心后,一个朋友来劝他不要担心,说天就是气,所以天并不会塌。结果“杞人”更担心了,说如果天是气,那太阳月亮掉下来可咋办?朋友马上又说,太阳和月亮也是气,也掉不下来的。“杞人”这才放下心来。
一个名叫长庐子的人听了他们的对话后,被逗乐了,反驳“杞人”的朋友,说天是气凭啥就不会坏啊,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不会坏的东西。“杞人”担心是对的,说天不会坏是错的。
这时列子才出场,说:你们仨说的都不对!说天会坏不对,说天不会坏也不对,因为无论坏不坏,我们都活不到那一天,天地坏与不坏,都与我们无关。
原来列子讲“杞人忧天”,是想说他反对杞人忧天,也反对杞人完全不忧天,他主张的是可以思考天会不会塌,但不应该为此而瞎担心。
《被委屈的汉字》中,张之路带领我们找到了“三思而后行”与“朝闻道,夕死可以”等古文,不断章取义的真实含义。
写在最后
孩子们戏说,学习语文有三座大山:古文、作文与周树人。古文赫然位列榜首,但强势灌输,让孩子们死记硬背古诗文,很难取得积极的成果。
如果将古文比喻为洪水,死记硬背的办法就是鲧以堵的方法治水。学习古文的正确打开方式,显然应该是大禹治水的疏:不与孩子的天性对抗,积极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古文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语文为王的教育时代,学会《会说话的古文》中正确知史、知人、知书的方法,可以激发古文启蒙阶段孩子的学习兴趣,更可以对有一定古文基础的孩子,进行有效的知识扩展,让古文不再成为孩子们学习中难以翻越的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