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我报名了张德芬老师“打造内在女神”的心灵成长课程。我喜欢德芬老师的那句:“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并且在对自己生活、想法的反复咀嚼中,越来越认同。说到底,人这一辈子,是一场与自己的旅程。
在听课中,我开始一点点反思自己,其中比较严重的一点是:我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自我价值感极低的人儿,甚至有时候看不到自我价值,内心深处一度存在强烈的“不配得”感。说得夸张一点,这种负面的想法真的影响了我的前半生 哈哈。
作为学业的总结,今天就探究一下这种感觉的来源、对我的影响以及如何修正自己。
原生家庭的影响
从小时候的家庭生活开始。因为父母对我们要求严格且细密,而且父母为了不让我们骄傲,极少当面表扬我们,反而经常提醒我们这里做得不够那里做得不好,这让本就敏感的自己变得越来越不自信。
另外,小学时从农村转学到县城,虽然成绩不错,但因为家里孩子多,生活条件一般,从小学到初中,尤其是到了高中,内心里的自卑感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敏感,内心深处有深深的不如人的感觉。这些,让我把自己看得越来越渺小、越来越卑微。
所以,我很少觉得、或者很少想到自己应该拥有什么,举个例子,自己就是公主病的另一个极端。所以,不管是在职场还是在成家后的家庭生活中,我极少为自己主动争取什么,而是默默接受和承担。再加上,自小的家庭教育中就有女人应该以家庭为重的想法,所以自从孩子生下来,我一直以带孩子为己任,除了上班之外,照顾孩子成了我一马当先、义不容辞的任务。所以休完产假我们家的带娃模式就是:只要我下班回到家里,孩子就归我管了;周末两天我更是带孩子的主力,老公的参与大多数情况下是充当司机的职责。结果可想而知,在工作和带娃的双重压力中,把自己累个半死,更重要的是内心对配偶严重不满、幸福感顿失。
最近听德芬老师的课,我开始反思:孩子不是自己一个人的,自己为何如此的大包大揽,如此觉得带娃是自己的职责?为何会觉得如果不上班的时间不带娃,就不好意思?原来是我的内心深处的不配得感、自我价值感低在作怪。作为一个女性,得到别人的照顾本是应该的事,夫妻两人一起带娃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因为一直把自己看得很卑微,一直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可以有很多“权利”的,所以,就把孩子搞得跟自己一个人的似的,还弄得自己内心里各种怨声载道的不满。所以,我现在开始明白:我,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是一个有价值的人,我不是任何一个人的附属,我的另一半同等得对这个家庭的付出是应该的,我不需要感觉到不习惯、或者不好意思。除此之外,我还可以聪明得提出更多的要求,让自己越来越幸福越来越开心。
普世价值观的影响
内心里价值感低,还有一个原因:我会把自己的个人价值跟每月挣得的工资挂钩,比如我现在的工资不太如意,所以我就觉得自己的个人价值低。这应该是受当世大部分人的价值观影响 (比如:每当回到老家,要么被问起每月挣多少钱,要么是被告知,谁谁家的孩子多有出息,每月挣多少钱,在北京买了多么大的房子。。。)。但当我开始懂那么一点点心理学,发现这个普遍流行的价值观并不是真正正确的价值观。一个人的价值是不可能单独通过一份工资来反映的,而且那么多的名人,谁还没有经历过人生的低估呢。
所以,我开始说服自己破除这种心结,如果在工作方面暂时不能有太大突破或者暂时被局限,但仍不妨碍我继续在专业方面的深耕,在可以提高的领取继续进步。同时,当下的自己可以根据兴趣爱好,制定工作、生活的小目标,然后一个一个得去实现。每一个小目标的实现,也是很有成就感的,不是吗?而且,要记住:当你在一步一步成为更好自己的过程中,还会担心老天看不到闪光的全新的你吗?
走出低价值感:更爱自己
之所以会有不配得感,这是源自于内心深处的低价值感,自卑、不爱自己、没有自我认同感。这种心态跟童年、学生时代的成长环境有关系,这可以作为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让自己继续心安理得得维持现状过下去,但我不愿意止步不前。现在的我,经常提醒自己:每个人都有过去,但过去仅仅是过去。现在的我,已经越来越了解自己,并且开始一点点爱自己。
当我不再把自己放得很低、当我越来越爱自己,我开始“要”,并一点一点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在职场上,有了较好的发展机会,我会踊跃得去试试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等待,一味得等着伯乐发现自己。在家庭生活中,我开始“利用”我的另一半,陪孩子玩、做家务不再是我一个人的任务;我想要一个人的空间,我告诉老公:每个周末请给我半天完全属于我自己的时间,于是,请求得到“批准”,不过是在女儿开始上幼儿园之后,哈哈 如此的结果,我也是很欣慰了。
原来,我值得被更加温柔以待: 被自己、被这个世界,我不需要一个人默默承受一切,我可以聪明得说出自己的想法,更加勇敢得去“要”。
爱自己,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从现在开始,我要学会破除自己旧有思维模式的限制,与我的内在小孩对话、好好照顾她。当我与我的内在小孩和谐相处时,我相信我能活出一个全新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