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悦读心者
中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农村和耕地一直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随着新型农业的发展,农村已不再是耕者有其田的发展路数,转而呈规模化、农场化进程迈进。
这就意味着农民,正逐步由田间劳作转化为种植业从业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供给链中,将会逐渐将个人生产转为集中供应,而农民,将会拥有更多与市民同等的福利,归为平等的从业者。
当然今天不是来讨论新型农业这个概念的。看惯了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很多人选择读书,继而开始新的生活。新生活意味着离开,因为农村给我们每一个人的概念都是落后、贫穷的景象。这种思想根深蒂固,一时难以转变。
但这种腐朽的眼光早就远远落后于发展的脚步,未来中国,城镇化进程飙升,农村的范畴会逐渐减弱。
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郊区的农村的转变已初见端倪。话说政府已经对新农村改革做了诸多尝试,只是对于文件的贯彻的确有很大的出入。但如果说就是农民的问题,这种说法太牵强。从根源上讲,上传下达中的曲解和官员的腐败起着决定性因素。
随着政府工作逐步走上正轨,新一轮的新型农村建设正在悄然萌发。
暂且不说新民居时期有多少问题,但在实质的角度上看,农村的面貌着实得到了改观。农民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多层公寓,建设好的甚至迁入了别墅区。当然,对于一些投机分子,任何可以交易的商品都以嗅到商机。倒买倒卖,造成房市的动荡,从中渔利。也许这是改革的必经阶段,随着新政策的出台,较大程度上扼杀了这股歪风邪气。
如果追根溯源,对于建设首先要拿规划部门开刀。规划的滞后和粗犷,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正规的建设,反而增加了违法占地。而这种违法,是政府的疏忽,也是眼界的问题。
建设是当前中国力推的事实,规划上出现问题,建设就搁置?当然不会,这显然就为一部分人提供了“摸着石头过河”的心理。
归根到底是利益驱使,如果政府不来掌舵,何谈改革和民生问题?
对保定轰轰烈烈的拆违行动我觉得羞耻。这种劳民伤财的勾当,地方政府就觉得合情合理?一任压一任,互相推诿、扯皮。总是高声喊调子,对过往既往不咎,抓现实的发展问题。调子是可以喊喊,但要是总喊下去就没多大意思了。
民众的心态平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损害到自己的利益了就又哭又闹,便觉人生真的是在戏里。
是改革就会出现问题,有的人看事、有的人看事实、有的人看利益。所以,我也说到此为止,混乱的局面逐渐拨云见日,仿佛渐露眉目。
扯的有点多,还是回过头来说新农村建设问题。国务院新出台的政策中有一条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以通过村民委员会集体表决,决定土地的建设权益。对这句话的解释目前看来有很大的空余,只有等到细则出来才能看出端倪。
值得欣喜的事,这条政策最大限度提供了农村建设的自由度。也对农村并入城市提供了可靠的建设依据。政府的这次放权,是有所指的。但总归又要提到规划的层面上来,没有规划,就没有建设,吃一堑长一智,这一次我相信不会再出现相应的问题了。
当然国家对房屋租赁的试运行,从最大限度上降低了住房买卖中出现的猫腻,一方面降低拿住房当商品的风险,另一方面缓步解决住房供给平衡问题。中国房屋租赁化的开启,应该是一个很好的信号,首当其冲的就是雄安新区。对于中国首个试验性超现代化的新区,值得关注考虑。
新型农村化建设,必将以租赁化为主体。这种缓步收益对人心也是一种克制,首要解决的就是财富的短时间聚集。如果能够顺利推行,这必将是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一座里程碑。但如何根治贪婪腐败的祸心,才是任重而道远的核心问题。
农村作为城镇化进程的附属,会逐渐消化掉一些城市中难以消解的问题。农民与市民逐步缩减差异,让更多的有为青年重返故里,缩小人口的集中迁移。
大的蓝图已经呈现,接下来是政府对细节问题的缜密处理。如何引导民众从利益圈中踏出来,缩小贫富差距,还是个难题。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一切既已成型,改革要多管齐下,政府要诚实,从根本上代表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
如果以后真的不用为买房子发愁,那我儿子就不会为我造成太大压力了。那时只需要考虑是在哪里租,还有.....是不是租的起......